[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城与门:揭开朝天门、临漳门、 泉山门重建秘史

2015-10-13 08:33:31 曾小琴 吴月芳 刘淑清 黄谨 谢明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原三城门周边

现已建筑成群

那么,该设计人员所提的通津门、仁风门和通淮门,又在泉州城的哪里?现状周边环境如何?

泉州市文史专家杨清江,曾多次参与泉州古城踏勘。他介绍,南唐保大年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外城,即罗城进行加固,开辟了7个城门,其中就包括上述所提的东门仁风门、东南门通淮门、西南门通津门。

其中,仁风门最早建在二郎巷口偏西的东街上,又称泉州东门,是泉州城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后来随着城市扩张,该城门迁至现崇福路。“至于仁风名号,我们认为是五代留从效扩城时取‘夫天之道也,东仁而首,西义而成’之意命名的”。而今,昔日固守城池的仁风门已不见踪影,现场留有的是两侧密集的建筑、道路。

通津门又地处何处?杨清江介绍,通津门就处于现今的五建宿舍。据史料记载,通津门在古城西南,初筑城时为水门,仅通舟楫(以后南面成陆,航道淤塞,方架设桥梁交通城外)。对此,杨老师解释,通津门当时其实只是一个闸门,用于船只通行,便于与城外人员、货物等联系的水上通行。这道水闸也随着城市变迁,由最早的水门巷附近,又称小水门,后曾迁到现有的五建宿舍,同时因航道堵塞,原有的水路架起桥梁,闸门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而通淮门,也称东南门、旧通淮门,古称涂门。“通淮”顾名思义,乃“通”水入“淮”之意,即凿清渠引淡水冲刷、灌溉“淮田”。现有文字所记载的,均指涂门之通淮门。如今繁华闹市城区,早已难觅涂门身影。杨清江介绍,该城门则数次易址。“最早处在现在泉州五中的登仙桥巷,后曾移至现有的洙泗桥、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地。

再复建三城门

普遍认为还不成熟

据悉,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泉州古城改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大规模的街道拓宽改造,如打锡街、涂门街、东街、南俊巷、新门街、北门街、天后路等;二是修护性的保护与整治,如中山路、青龙巷、聚宝街、万寿路和西街等。

据《泉州古城街坊摭谭》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大泉州”的规划构想开始浮现。那时全国有股“旧城改造”之风,泉州适逢其时。继1992年泉秀街西展对义全街的改造,1995年动迁涂门街,拓宽道路。1996年又拓改东街;1997年动迁新门街;1998年南俊路、2001年北门街、2002年五堡街,改造中尽量地保存原来的城市肌理,体现“闽中红城”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延续历史文脉。

临漳门、朝天门、泉山门得以复建,走访中,受访的专家、学者及当年参与施工建设者,均提到是“当时的古城改造为复建提供了空间与场地”。而现今,不管是通津门、通淮门,还是仁风门,受访者均认为,受周边已建建筑、道路的影响,目前条件还不成熟。

据悉,历届市委、市政府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己责,不仅制定了古城保护控制详规,而且成立了名城保护总指挥部,确定分层次保护的原则和重点。泉州市规划部门相关人员介绍,复建上述三座城门,仅是规划方案设计人员的一种设想,真正能否纳入规划并付诸行动,不是简单的事,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甚至要成为专题研究。要寻找史料、做足充分论证,最关键的是,要有空间与尺度让这些城门得以恢复原来的景致。泉州已制定了古城修编规划,城门如要复建,则要有规划控制范围,要有可复建的空间。就目前古城情况而言,可以说,真正要实施诚如设计人员所说的,难度挺大的。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