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交响之梨园戏
东南网11月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一个地方的文明,总会以它特有的造型出现,而决定这种造型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我常常想起这样两种力量:口口相传、手手相授。原始又亲切,厚积而薄发。
细说起来,在泉州,曲艺和武艺,无疑是最触人心弦的两种“造型”。
千百年的演绎,它们的轮廓裹挟着细节,越发具体可感起来。一点点扯平时间的褶皱,隐藏在岁月里的波澜壮阔,叩击人心。
韵味悠远的南音,雅致温婉的梨园,妙趣横生的木偶,大气诙谐的高甲,在千回百转、亦悲亦喜间,承载了泉城别具一格的“唱、念、做、打”……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习武之人,顶天立地。
“拳头、烧酒、曲”,说起武艺,这句话泉州人可不陌生,拳头带着各类武术打了千百年的头阵呢。五祖拳、永春白鹤拳、太祖拳、开元拳……过招串式,没个几昼夜,这些武艺是根本耍不遍的。
以天地为宗的力量与文明,不会止步于时间荒流中。
它们在“去博物馆化”的求新路上挣扎而来。曲艺也好,武艺也罢,传艺之路,新的血液和力量都在注入和积蓄。你知道的,如今,闽南戏曲中的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都已走进校园;折子戏、小剧场等个性化点播,也在一路摸索。、
以艺为点,以传为线,能刺破时空,在文明的版图上画一个满满的圆,你试过吗?(桂花)
孩子们摆阵,武艺也不一般
泉州少林寺,武僧对打练艺
已过世的晋江高甲著名丑角赖宗卯(左)
提线木偶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