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艺术为媒串起文都友谊 亚洲风情点亮古城夜色

2015-11-08 14:05:3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这是日本舞蹈表演《动起来呀》 (张九强 摄)

幕后 勤奋排练献礼亚艺节

近日,浙江宁波当选为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昨晚,宁波市象山县石浦延昌民乐队在后台做着最后的排练,他们为本届亚洲艺术节带来的节目是石浦“细什番”《渔港乐》。

石浦“细什番”是一种旋律和锣鼓交替应用、打击乐器和丝竹乐器相互合作的器乐演奏。据传,“细什番”最早由闽籍来石浦港锚泊的渔民传入,能考证到的时间约在1900年左右,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当时福建海洋渔船称作“红头船”,成群到石浦港停靠避风补给,船上的渔民就在石浦延昌童关建有会馆,用自带的乐器演奏“细什番”。石浦延昌打钓人王尚生喜好音乐,觉得“细什番”十分动听,便带领数名同乡,亲赴福建泉州惠安学习,带回“工尺谱”及正宗演奏方法,在石浦延昌一带组成了石浦的首支民间乐队,时间约在1920年左右。

“细什番”传入石浦后,民间成立了多支演奏乐队,如延昌队、石浦队、盐厂队、岳浦队、高塘队、昌国队、金星队等。乐队由6—10人不等组成,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平日他们都从事不同的工作,但在约定的时间或节庆活动期间,便自发聚集在一起认真排演,自娱自乐。石浦、延昌的民间艺人,已坚持演奏“细什番”五十余年,并传给后一代。

民乐队成员陈先生今年37岁,是队里最年轻的表演者,主要负责敲七星锣。他祖籍泉州,曾因出差回过几趟家乡,日常也喜欢钻研泉州的传统民间音乐。2013年,泉州当选为首个“东亚文化之都”,陈先生深感自豪,“石浦有一条街叫‘福建街’,每次看到那三个字,我都会想起泉州,毕竟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陈先生的父亲也是民乐队成员之一,今年已经65岁。陈老伯演着“细什番”长大,他告诉记者,“细什番”演奏形式分为行姿和坐姿两种,行姿各用一人以器具背三只鼓及四面锣,一人随后打击,多用于民间喜庆场面,如庙会、踩街、接新娘、送洞房。参加文艺晚会在舞台演出时,以坐姿为主,采用落地十面云锣架及落地大鼓架,以求美观。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