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西街:深藏历史文化 见证古城千年传奇

2015-11-13 09:25:21 刘益清 林剑波 林丽明 唐亚新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泉州西街:见证古城千年传奇

泉州西街钟楼路口。 林熙 摄

东南网11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林剑波)巍然矗立的开元寺双塔、被熙熙攘攘人流包围的钟楼、默默伫立在井亭巷深处的城心塔、宋代管理皇家子弟的南外宗正司、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董杨大宗祠,以及众多保留古风的闽南民居……

这些特色浓郁的建筑,集中在泉州一片最古老的街区——西街。漫步其间,你可以悠然触摸一个古城千年不变的肌理格局。

近几天,这个古老的街区,吸引了从世界各地前来表演的艺术家、文化名人和记者、摄影家。

西街,成为人们认识泉州这个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一扇窗口,一张靓丽名片。莫言、余秋雨走过这里,感慨以西街为核心的泉州古城是“一座艺术的码头”(余秋雨语)、是一个令人感受“万古千秋”(莫言语)的城市。

一片深藏历史文化的街区

泉州古城又称温陵、鲤城或刺桐城,从唐朝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开始,成为州府的驻地。

作为一座完备的城池,泉州古城有东门、南门、西门、北门、涂门、水门、新门等七座城门;护城河、外濠七条,城内河支沟(今八卦沟)等五条,形成四通八达的排水和交通系统;古城内外,大小桥梁不下百座。据统计,泉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省级96个,大都分布在泉州古城。

而位于泉州古城核心区的西街,比泉州筑城的历史更加悠久。

公元686年,即唐垂拱二年,时南安郡首富黄守恭舍桑园130亩,兴建开元寺,成为泉州古城第一座宏伟的建筑。寺成,香火缭绕,信众云集,寺前自然形成热热闹闹的街道,这就是西街。1300多年来,这条街的位置、格局、风貌,始终保持当初样子,一位外国学者到此参观后,惊讶地说:“一条古老的西街,竟见证泉州古城千年的传奇,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西街是古代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先聚居着最原始的泉州土著人,魏晋后,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来泉州,西街片区汉人数量迅速超过土著人。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商贸发达,经济繁荣,一度出现过“涨潮声中万国商”的盛况。不少来此经商或定居的波斯、阿拉伯等海外商人,游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上,史称“市井十洲人”。

西街不仅是泉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街区,也是现在保存最完整的片区,拥有2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0多处尚未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建筑、古民居。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站在西街的开元寺里,赞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上世纪30年代,弘一法师居泉州时,亲书此联,它至今挂在开元寺的天王殿内。如今,这里到处遍布着闽南红砖古厝,红的砖墙、红的屋顶、微微翘起的燕尾脊……这些低矮的古建筑历经岁月洗礼,显得有些破旧,但背后却深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记载着沉甸甸的历史。

西街西段的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内,旧面粉厂的面粉储存罐被保留下来,改造成艺术演出的“大麦仓”。刘益清 摄

复兴古城重现往日繁华

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泉州在2013年底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次年,泉州以此为契机,启动了古城文化复兴计划。

作为泉州古城肌理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西街片区改造成为首期工程,其中,东段自中山路至新华路,主打原汁原味;西段从新华路到城西环路,发展高端商业。

“复兴后的业态将不是扁平的,而是丰满的,让人尽享历史与未来的对比,感受新的味道。”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表示,这项改造是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以产业和人的发展为着力点,通过盘活古城文化资源,带动古城文化业态复兴发展,培育体系完善的城市文化业态。

在西街龙头山片区的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就是从旧厂区脱胎换骨而来。该区域是泉州最早的工业厂区,1916年,晋江庄氏兄弟在此创建源和堂蜜饯厂,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在这个厂周围建设了面粉厂、麻纺厂等。旧面粉厂等厂房于上世纪90年代停产后,一度荒芜沉寂,被分割出租给小企业和外来工。2013年,泉籍烟火表演艺术家蔡国强看中了此地,建议泉州有关部门进行改造。

亚艺节期间,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不仅有东亚文化之都图片、百家姓、泉州对外交往史魅力展,更引来一批外国艺术团体倾情献演。

“西街西段部分改造后,将与临漳门、曾氏祠堂、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等串联起来,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的音乐艺术文化业态。”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庆宗说,“未来,这里将腾出更多的空间装新的东西,建设现代生活的配套设施,完成后,西街该古朴的,将呈现更古老的风貌;该新的,将与国际接轨、与现代艺术相融,体现出西街历久弥新的街区风格。”

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里,保留着原有的大烟囱,折射出泉州早期工业文明的影子。刘益清 摄

声音

东南网11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唐亚新)

日本横滨市文化观光局文化项目推进部长阿部昭一:

横滨港是日本最早对外开放贸易的港口之一,也是日本近代文化的发祥地。如今,它更是以其尖端产业而闻名于世。横滨于2014年荣膺“东亚文化之都”后,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中日韩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中日韩三国艺术家、文化人参与的“横滨沙滩艺术展览”“东亚文化城市节”“中日韩电视制片人论坛”等。

青少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未来三地将更多地开展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共同推动文化艺术团体、企业在城市发展方面互相借鉴和合作。

韩国光州国际交流中心所长申京求:

不同于泉州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光州的东亚文化之都项目建设由市政府聘请、成立像东亚文化之都计划委员会等专业的机构,然后这些委员会来负责。本质上来看,即是由学院派来主导。

像去年的光州东亚文化展览中,他们的一个重要主旨就是文化惠民,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这些艺术资源。但光州在文化繁荣方面还是遇到了一些挑战,其中一个就是建筑方面的艺术家不多。年轻人工作的自由度不够高,希望能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东亚文化之都项目对参与其中的城市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像泉州这种能够请东亚三国代表坐下来,进行思想交流碰撞的论坛在其他地方还比较少。

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

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后可以尝试将“海丝”与“文都”相结合,进行更好地发展;另外,可通过大力发展和促进泉州文化旅游,促进泉州教育交流,让学校学生更多参与泉州文化的传播。据介绍,近几年,泉州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华侨大学学生也踊跃参与。此外,还有很多海外华人华侨学生在此就读,他们可以起到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比利时蒙斯钟楼

“欧洲文化之都”如何接地气

东南网11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唐亚新 林丽明)始于1985年的“欧洲文化之都”(其前身为欧洲文化城市),是目前欧盟最成功和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亚洲艺术节“魅力之都”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欧洲的嘉宾谈到了“欧洲文化之都”创建的一些“接地气”的经验。

在比利时大使馆参赞那烨飞看来,同其他的很多文化活动一样,目前“欧洲文化之都”评选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如何在高雅艺术和大众参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如何让这种活动成为经典,甚至是申办过程都成为万众瞩目的文化盛事,其中当地民众的参与至关重要。“公民是重要的资源,但其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还有待开发。因此,我们要更注重不同群体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度。”那烨飞认为,人民是城市的心脏。

来自欧洲委员会“欧洲文化之都”评判组成员乌尔里希·福斯认为,在文化之都的理解上,东亚的城市更强调的是如何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而欧洲的城市更侧重于发展现代与未来艺术,提倡将当地文化融入现代项目当中,这中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无论是侧重哪一方面,最终都是为了打造好文化之都。”

比利时蒙斯2015“欧洲文化之都”媒体关系经理査林·科希说,蒙斯从一座只有10万人口的经济落后小城变身“欧洲文化之都”,得益于“众筹”社区居民的智慧与创意。一个城市就属于住在这里的所有人,该如何打造文化之都,必须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主动一起参与策划。如今,这里每年举办300多场以“技术与文化相逢”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内容涵盖戏剧、音乐、文学、时尚、美术等领域。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