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他们其实都是好人” ——晋江商人许泽坤30余年帮扶刑满释放人员 东南网11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姚煜娟)在晋江市深沪镇首峰新街一个大院里,两幢楼房和一座近千平方米的厂房外观有些破旧,但对一些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的希望之地。 大院门口挂着几块牌子,其中“晋江非羁押诉讼帮教基地”的牌子格外醒目。创办人许泽坤说:“对那些刑满释放以后无处谋生的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的歇脚安身之处,更是新生活的起点。” 一 年过六旬的许泽坤是晋江龙湖人,上世纪80年代初曾被劳教。出狱后,乡亲们见了他就躲,家里托人帮他找了几份工作,对方都一口回绝。无奈之下,许泽坤只好远走他乡,后回到晋江经营木材加工业,相继创办了家具制品厂、石材公司。事业有成,但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令许泽坤萦绕于怀。于是,他许下承诺:只要真心悔改,他的公司愿意为刑满释放人员敞开大门。 “我帮助的第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小曾,就是当地派出所送过来的。”许泽坤说,“小曾刑满释放回到老家,面对邻居的冷眼、几乎倒塌的家,茫然不知所措。当时,派出所负责人了解到小曾在劳改期间表现很好,而且无亲无故,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就决定帮助他。” 派出所负责人带着小曾,找到了镇上的石材厂、服装厂,可那些老板一听说小曾的经历,都纷纷摇头。后来碰上了跑业务的许泽坤,他二话没说就把小曾带回自己的公司。 小曾工作努力,不久就想攒钱重修房子。许泽坤和派出所民警一起到镇政府帮小曾申报危房改造,还为其筹集资金,将原来的危房拆掉重建。渐渐地,街坊邻居看小曾的眼光变了,大家议论说:“没想到政府会这样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小曾终于有出息了。” 二 在许泽坤的办公室里,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何处走。”在这里,许泽坤像慈父一样,谆谆教诲着每位来找他谈心的帮教对象。 今年30多岁的阿谢,家在南安仑仓镇圆头村。16年前,与奶奶相依为命的他触犯法律,被判处20年徒刑。在服刑期间,阿谢表现优异,被减刑5年。去年4月下旬,阿谢刑满释放回家,发现自家老房子已经倒塌,唯一的亲人也已去世,村里人都躲着他。拖着一条残腿的阿谢顿感心里冰凉,不得已找到了许泽坤。 许泽坤不仅收留了他,还私下买了礼物来到阿谢的老家,找街坊邻居聊天,告诉大家是阿谢委托他来向大家道歉,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原谅。“我公司的很多员工从前都在监狱呆过,现在他们都变好了,不会再做坏事了。”慢慢地,邻居们接受了阿谢。采访时,阿谢感激地说,如果老许没有收留他,当时他身上仅有8块钱,很可能又去铤而走险了。 “一个人犯了错,并不代表今后的人生就全毁了,真心改了也一样是好人。”许泽坤说。许多受助对象被他的诚挚所折服,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2009年,许泽坤与晋江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在自己的公司成立了帮教基地——晋江非羁押诉讼帮教基地。 三 如今已是家具制品厂主管的小林,刚刚为中学毕业的弟弟找到了工作。走在大街上,小林是一位时尚青年,喜欢身着黑色T恤和质地优良的牛仔裤,包里常备着水笔和笔记本,谁也想不到他是刑满释放人员。为了赚钱买房,小林在休息日还去做兼职,帮人维修机器设备。 要出现更多的“小林”,这成了许泽坤奋斗的动力。他常常找刚进帮教基地的新人聊天,努力教会他们什么才是有尊严地活着。 一诺千金!为此,许泽坤坚持了30多年,先后帮扶了上百名失足青少年和刑满释放人员。在他的帮助下,那些曾经的问题少年逐渐融入了社会,那些刑满释放人员有的结婚生子,有的自己创业做起了生意,有的成为厂里的业务骨干,工作生活都走上正轨,没有一个走回头路。 一名叫陈荣昌的小伙子曾是许泽坤的帮扶对象。如今,他在泉州郊区开了一家服装店,最近打算来基地找一名帮教对象,由他亲自帮教。“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有说服力。我再把从许师傅那里学到的都用上,一定管用。”陈荣昌对记者说。 在许泽坤的笔记本里,记着许多这样的例子:小俞释放后在许泽坤的家具厂工作了两年,后回东北老家做大豆批发生意,前年因做好事被当地评为“见义勇为好青年”;还有一位叫向前的小伙子在三明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当起了小老板,店里的11名员工都是刑满释放人员。 “你看,他们其实都是好人。”许泽坤高兴地说。 |
- 2014-06-19晋江龙湖许泽坤办厂后接纳狱友 帮扶160多名失足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