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想起以前在爷爷装地瓜的框里玩耍,姐弟俩应该有很多感慨吧
小礤林场 林场不在仍有100多人住守
“这条水泥山路大概修建于七八年前,幸好有它,货车、小车、摩托车才能上山,村里才得以盖起三四层高的钢筋水泥房子。要不然,山上用的一切物资,如需购买,都得靠肩挑腿爬,住的也是简易的土坯房。”40多岁的村民陈先生说,白濑水库要建的消息,早已传到小礤(注:[cǎ])林场,但当地村民们仍不知他们是否会涉及搬迁。
小礤林场,是安溪剑斗镇海拔较高的区域,至今仍有住户。沿着山路一路盘旋而上,仅容单车通行的水泥山路,开起车来得特别小心。约8公里山路,却花费了我们20多分钟的时间。
当抵达时,顺着村民所指的两栋空房子,才知道所谓的“林场”已停产。如今的小礤林场,是村庄的名称。呼吸着山间的新鲜空气,放眼望去,村庄的房子尽收眼底,房前屋后要么种着青菜,要么围起养鸡鸭。
陈先生说,山上的村庄没有小学,适龄的儿童都到县城就读,家人也随行搬到县城。加上这里交通不便,这几年村庄人数明显少了很多,原来住有600多人,如今仅剩100多人(户口仍有600多人),而且大多是老人幼儿。
水库一建,小礤林场便成为“孤岛”,已是无路可走。但他反倒不担心,不搬则继续守着这座山,搬呢,那就换个环境,体验一下城里人的生活。
安溪剑斗镇后井村,千年古榕为孩子们撑起了玩乐天地
千年古榕 傲然挺立坐拥“四面佛”
“古榕附近500米范围内,曾是一个渡口。”80多岁的吴先生,住在附近。他指着不远处的断壁残垣和古老青石,拉开了回忆的片段:记得小时候,古榕树下有好几家商铺、餐饮店,永春的商贾在这交易。祖辈口口相传,这里曾是集市地,常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热热闹闹的交易。后来,渡口的功能慢慢减弱。
听着这一段追忆,夜幕正悄悄降临在安溪剑斗镇后井村,华灯初上,榕树广场歌声绕村。
村民们汇聚于此,跳起广场舞。不善舞的人呢,则盘坐榕树下,谈笑风生,享受古榕下那份难得的清凉。
榕树广场的这株古榕,傲然挺立,犹如一把大伞,12条大枝干向四处伸展。要是遇上艳阳高照,热烈的阳光一旦穿透枝干后,就只剩斑驳的余光零星洒地了。
谈到这株古榕,后井村村支书吴连珠说,它叫赤榕,有千年的历史,一年四季枝繁叶茂。尽管闽南地区榕树多见,但赤榕较为少见。村里每年都花钱请人帮榕树除痂、喷虫、修剪。
古榕树下有个福坛,敬奉一尊四面佛,底座为始建于宋代的石雕莲花座。
为何有四面佛像立于此?吴连珠说,相传这四面佛原供奉在离这2公里远的海潮庵的一座佛塔塔尖,约是800多年前,塔倒后,四尊佛被迁奉至此。每年端午、八月初一,甚至平日,淳朴的后井村村民,都要虔诚祭祀,祈求人寿年丰。可颇为遗憾的是,几年前,四面佛佛像被盗,如今所奉佛像是后期重塑的。
从白濑望向剑斗镇,大坝建起后,这里的峡谷将变成汪洋
藏身深山 200年的宗祠是我们的根
午后,阳光懒洋洋地倾洒在安溪白濑乡长基村的角角落落。91岁的王隶,坐在老旧瓦厝前的门墩上,一边攥着衣角,一边拨弄整理白发,和孙子蓝新友聊着家常。
蓝新友说,奶奶是五龙角落里最年长的老人,大家都尊称她为“婶婆”。此时,婶婆眼角的皱纹笑成了花,“15岁嫁到这里,已经有76个年头了”。
这几天,蓝新友告诉她一个消息,五龙角落山下很快就要迁移了,但山上还不知道会不会迁。婶婆一想到,一个拥有68人的畲族大家庭就要分开了,只能干着急地茶饭不思。
白濑乡乡长刘晓东说,这次长基村共有66户村民将迁移,其中,五龙角落海拔290米以下村民将外迁安置区,而290米以上的村民暂未明确是否迁移。他们已将村民的情况反映到安溪县,目前正在等县上给予批复。
而五龙角落里的每个畲族村民都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从漳州漳浦迁移过来的,两三百年前就一直定居在此。“没想到,两三百年后,我们还是要迁走……”蓝新友的三叔蓝永福满是感慨。
蓝永福就住在五龙山脚下,已列入要外迁安置区的范围当中。除了不舍,他割舍不下的还有山上那座200年历史的宗祠。
这座宗祠,在长基村五龙山前。每逢清明、中元节、春节三个节日,五龙角落里的畲族村民,都会挑上一担的祭品,跟家人爬山去祭祖。
可就在2009年,宗祠经不起岁月的腐蚀与打磨,快倒塌。蓝永福与几位村民商量,决定尽快翻修宗祠。每家每户筹资,出力帮忙修建。由于宗祠在山上,山路很不好走,当时车上不去,他们在修建时,只能靠蛮力,一担又一担地把建筑用料往上挑,最终才把整个宗祠翻建完。
蓝新友带着我们爬山来到宗祠。荒无人烟的深山上,这座宗祠简单而朴素地伫立在那,四周用红砖堆砌而成的外墙,没再抹上白粉作装饰。随同的一位蓝姓老伯说,这是他们的习俗,这座山属蛇,因此,才没有过多的装饰。
而蓝永福心想,他和家里人一旦迁走了,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可以随时来看一看宗祠。“宗祠是我们的根,即使之后迁移了,每年的祭祖节日,我和家人也一定会来祭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