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避世到入世 “福建私塾联谊会”秘书长力禾称,自己办私塾有点像拿来主义,“哪里有好的经验,就拿来为我所用”。 他的书院里,孩子们也要读经背经,但方法却是“有效读经”。孩子每天读经3小时左右,其他时间则上语文、数学,或练习书法,甚至看电影、电视剧,“电视剧也有好多好的呢,怎么就不能看了?” 力禾的教育理念,是在培养孩子脑力和身体的同时,顺应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照顾到孩子的心灵成长。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并不以背经和读经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不要过于功利主义,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背不下来的,就适当降低目标,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 他很排斥“应该”的思想,“有些孩子对人际交往并不感兴趣”,他以自己为例,小时候亲戚来串门,他因陌生而不懂得打招呼,被父母责骂没礼貌,以致后来亲戚再来,他直接躲起来,“好像有种条件反射,我可能又要挨骂了”。类似的经历,让他坚定,礼教不应该成为形式化的东西,有些私塾会教孩子给家长洗脚,“其实都是大人眼中的道德观,大人自己觉得很欣慰”,力禾说,“不一定是孩子发自内心,更像是为了取悦家长、媒体”。 选址当初,他排除了在山上的选择,就是不想让孩子们的生活过于“清高”,他的观点是,私塾堂主必须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问题,不能脱离生活,扎根经典的同时,也要扎根土地,扎根生活,“不经历人间的烟火,以后怎么进入社会?” 同样,厦门某学堂的堂主阿梅(化名),也将私塾租在一个安静小区的套房中,承接日托、全托的孩子。日托的孩子,上下午由家长接送,全托的孩子一周回一趟家,剩下的时间就在套房里,和阿梅一家人一起生活。她觉得,自己的私塾更像个托儿所,她也愿意从生活点滴,慢慢教孩子们如何学习经典,如何为人处世。 从私塾回到体制 李月的私塾已经办了7年多的时间,她不太喜欢将读经效果说得天花乱坠的做法,“太过于神圣化了,其实大家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与那些全日制,违反义务教育法规的私塾相比,她的私塾在挣扎中走出了一条不太一样的路。为了应付检查,也迫于家长对学籍的要求,他们在课程中加入体制内的教学科目,教着教着,反而阴错阳差地尝到了甜头。 孩子接触的学问更多元化,同时,因为学习体制内的课程,还能保留学籍,为中考、高考留下可能,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选择机会。“其实,大家都是在摸石头过河”,李月说,这一条新路,也像是在下一个赌注。 “你要问我,是不是有信心,我肯定回答你有”,李月笑着说,在结果真正出来之前,在学生真的成才之前,每个老师其实都憋着一口气,“你没成绩,别人怎么认可你,拿不出成绩,又有什么底气让别人认可你,人家都知道你是在画大饼”。 与大多数私塾堂主们不同,郑成统已经回归体制了。他在惠安兴办了明德小学,一所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民办小学。在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之外,学校每天还会安排一节国学课,学习中英文经典。 郑成统原本在中学和大学任教过,出于对国学教育的重视,慢慢萌生了办学的想法。大约2008年,他在惠安黄塘镇后郭村,办起国学读经班,其实也是私塾。教学效果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可,规模也从5名学生发展到了60名左右。由此,他积极向教育部门申请办学资格,在次年正式获得小学办学许可。 在中学、大学任职的经历,让郑成统对于国学外的其他课程持肯定态度。办学的实践中,他也逐渐发觉,教孩子知识和品德,并非仅有国学经典一种办法,“比如数学的应用题、英语文章,都会渗透很多生活的道理,也能教给孩子很多东西”,他说,多学科的学习,也让孩子的知识面更加丰富,不单调的教学内容,也能让孩子保持对知识的热爱。 与一般私塾不太一样的是,在这所小学里,学生并不用为学籍发愁,可以正常升学,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未来进一步升学的问题,为孩子成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也让郑成统更坚定了坚持体制内教育的想法。 □他山之石 ●澳大利亚:有超过1万名儿童登记在家接受教育。“在家教育”受欢迎的原因是:学校体系存在的问题,对儿童的教育或其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儿童由于未能学会基本技能,一直被学校排斥,身心健康受到伤害,而“在家教育”则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并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俄罗斯:1994年,俄罗斯教育主管部门颁布条例承认“在家上学”的合法性,但前提是须达到国家教育标准。想要“在家上学”的孩子,须在普通学校注册,家长可根据需要,在小学、初中、高中任意阶段决定孩子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同时,家长和学校还要签订合同,明确学校、家长和孩子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学生须按规定参加学校考试,通过之后才能继续“在家上学”并升入高一年级,否则就要回学校上课。 ●美国:1993年秋季,“在家上学”在美国50个州实现合法化。美国“在家上学”的学生已达200万人左右,年龄多在5岁到17岁,占美国学生的3%左右,美国一些优秀的大学,也常常接受家庭学校的孩子入学。 |
- 2015-10-19泉州国学教育调查:私塾没那么“神秘” 诵古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