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泉州
“IT男”的时尚梦工厂
邓生明(右)在制衣车间检查样品
创新并不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任何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是持续性的无数的小创新凝聚成的大创新。正是无数泉州企业共同推动的小创新,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的大创新。
——恒安集团CEO许连捷
五年巨变
纺织企业大转型 从满足客户到直面消费者
泉州知名纺织企业海天科技材料有限公司,70后“IT男”邓生明正带领60多人的团队,搭建一座纺织服装行业的“时尚梦工厂”。他希望传统纺织企业不再只是躲在幕后的供应商,而是能够与消费者直接对接。
站在展厅内,泉州海天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生明,兴奋地向记者展示“时尚梦工厂”的规划图。要不是这几年鞋服行业所面临的巨大变化,这位44岁的“IT男”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开发软件。如今,他所思考的已经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他和团队已经成为公司创新转型的核心。
2013年,传统的鞋服产业和市场环境突然发生巨变,庞大的库存压垮了许多鞋服企业,身处供应链的纺织企业也未能幸免。“传统生产方式是预测式生产,明年什么比较好销,客户开订货会、下单,我们就开始计划生产,投放市场,可能市场不喜欢,形成库存积压。”邓生明说,供应链企业对市场、消费者完全不了解,产生巨大风险。
此时,海天开始反思自己的定位,决定向终端消费市场更进一步,在“快速反应”平台的基础上,延伸出“织布、染布、成衣的智能制造平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云平台”及“D2C营销的设计师平台”三大主线,并扩充为六大平台。2015年,承载这些规划的“时尚梦工厂”正式出炉,建立了完整的运营体系和框架。
根据新的平台,海天开始探索按照市场情况安排订单,比如把客户的订单划分为“市场已经缺货需要马上补单的”“库存很少、需要快速补货”及普通订单等品类。制度虽然推行下去,工人却依然按照以往的方式生产。这个问题,最终通过改革绩效考核来化解:不同品类的订单,单价并不同,急缺的订单单价更高,工人也就乐意按制度生产。
“根据市场、消费者情况,少量投放市场试销,这里有个试错的过程,好销的快速供应快速补货,不好销的赶紧更换款式投放市场。”邓生明认为,未来鞋服产业需要借助信息化,但是这只是一个工具,关键仍然是要抓住真正的市场需求点。
畅想未来
掌握用户才是关键 期待政府牵头整合
作为泉州纺织行业的一名“老兵”,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泉州市科技创新联合会会长、泉州海天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明见证了泉州纺织产业从诞生、发展到如今的困境。“时尚梦工厂就是我们的5年规划,5年内应该能够真正实现。”王启明直言。
在纺织领域打拼这么多年,王启明深知如今泉州纺织服装产业的真正痛点在哪里。“以前是推式生产,品牌企业开订货会、下单,我们来生产,现在要转变成拉式生产方式。我们也要对接终端消费者。”王启明说,“以前我们做面料像是挤在中间,很低端,不去了解用户就跟瞎子一样。我们平时拼命赶货,最后企业不行了,你基本是拿不到货款的。以前这样可以生存,但是以后不直接参与了解用户肯定不行。就算你不直接服务他,但是你很清楚客户什么东西好卖、卖到哪里,你开发的东西针对性就更强。消费端的资讯共享很重要。”
对于纺织行业的未来,王启明认为,不管做什么、卖什么产品,掌握用户才是最关键。未来,很多东西都需要跨界,以后开什么店不重要,为哪个人群服务很重要,用户才是最重要的,产品要跟进需要去搭配。OTO的店是服务的门店,不是卖东西的场所。
然而,这种转变仍然需要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当海天要接触消费者实现定制时,则必须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终端消费市场的运营。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协作,才能真正实现信息交流和互动沟通。
“行业之间,以前是客户的协作,以后就没有客户了,都要团结起来,为用户、消费者服务。我们都不是消费者。以后我们和品牌商不是客户关系,是伙伴关系。转观念很容易,要执行就不那么容易。”王启明希望,能够有行业协会或政府部门共同来推动这场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
点睛解读
创新是核心 人才是关键
《建议》发布后,不少人对“创新泉州”和“智造泉州”有疑问:这是一回事吗?对此,《建议》的主要参与者,泉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刘曙庆解释,二者确有交叉,但这是“大创新”的概念,创新贯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成为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
《建议》对产业经济、制度建设、平台载体、环境构建等方面都提出了创新要求,最应抓住哪一点?“人才是核心的核心,是关键,把队伍打造好了,创新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刘曙庆分析,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但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未来要重点解决“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创得出来”,不仅是薪酬高低的问题,更要关注人居环境、创新空间、创业孵化等大氛围的营造,软件、硬件都要跟上,全要素提升,“栽下梧桐木,引得凤凰来”。
千家科技型企业兴起
从2012年开始,泉州市委、市政府整合设立扶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重大项目。
“未来,政府将更倾向于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自主创新载体。”泉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泉州市到2016年年底,各地均有1个市级以上的研究院所、公共技术研发平台,1个以上为平台服务的加工制造中心。而到2020年,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预计将达到150家。
据透露,预计到2020年,泉州市将拥有省科技型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0家,实现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创新能力、产品水平、品牌影响等新的提升和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