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胜制作的纸板粉线按金帽,外观看起来非常像金属制品。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佛教民间信仰十分兴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佛教寺院300多座,在泉州流行了1000多年的佛教,还遗留下一样鲜为人知的民间工艺——佛妆服饰。
佛妆,除了佛的衣装,还包括佛帽、配饰等。2013年,佛妆服饰被列入我市17个工艺美术濒危艺种之一,服妆服饰与金苍刺绣等艺种被定义为“艺种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文化艺术价值较高,因市场需求少,从业人员年龄偏老而濒临失传的品类”。
南安市洪梅镇新林村的老艺人陈进胜,从事佛妆服饰制作20多年。然而,陈氏的佛妆技艺,从其父陈日渊算起,则长达半个多世纪。陈日渊手非常巧,孩童时期开始便喜欢琢磨雕刻、泥塑等手工,做什么像什么。1957年他进入泉州工艺美术厂当学徒。彼时,那里汇集了一批泉州顶尖的工艺师。因悟性高又肯学,陈日渊有幸得到国家木偶大师江朝贤等众多大师的指点,他迅速掌握了木雕、刺绣、小五金等多个技术,且技艺日臻成熟。出师后,他回到老家,开设了一家从事神佛头像雕刻、佛帽制作及佛装刺绣的作坊。
凭借高超的技艺,陈氏佛妆颇受业界青睐,大部分作品销往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等地。他的作品《关公》、《国公帽》一鸣惊人,在2011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暨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从8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金奖及传统艺术金奖。从此,他成了各种展会、比赛的获奖大户,经常斩获各类奖项。
品牌有了,市场也有,然而,做的人却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日益年迈,其他兄弟纷纷转行,只有陈进胜仍在坚守。他也曾带过10来个徒弟,但佛妆是一个综合的工艺品类,涉及刻纸、雕刻、油漆、刺绣等多项技艺,许多徒弟即便出师,也没有办法独立开业。且由于纯手工制作,效率较低,收入也不高,加之年轻人大多嫌工厂枯燥,因此做的人越来越少。
时代在变,传统工艺是否该固守旧有的条件?陈进胜觉得唯有在保护中传承、创新才能更好发展。他开始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改进工艺、创新发展上。传统手工艺术与现代思维、工具的结合,让陈氏佛妆服饰技艺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让陈进胜欣慰的是,两个儿子继承了他的衣钵,大儿子陈凯峰擅长粉线按金帽的制作,而小儿子陈伟峰则偏重于金苍绣,而且,更让他高兴的是,随着有关部门对濒危手工艺的抢救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家传技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本报记者 黄宝阳 林劲峰 通讯员 黄小燕 文/图
两米多高的关平像,从帽子到服饰及配饰都由纯手工完成。
小儿子陈伟峰和儿媳继承了佛妆服饰的金苍绣工艺。
第一步,先刻纸,在进口硬纸板上刻出要的图案。
第二步,刷胶,两片完全一样的硬纸板,两面都刷上胶。
第三步,铁丝粘在其中一面纸板上加强纸板的强度与可塑性。
第四步,将两片粘上铁丝的纸板粘在一起。
第五步,纸板放进牛胶中浸泡,晾干。
第六步,给纸板涂抹上各种颜色的漆。
第七步,上完漆后的纸板画上白色的粉线,增强纸板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