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黄惠兰阿婆坚持为路人免费奉茶。
编者按
他自制竹排,23年坚持为来往耕种的村民义务摆渡;他心系家乡,放弃千万元收入,甘领千元当村官,造福一方百姓;她义务抚养雇主瘫痪儿,37年无怨无悔;她照顾智障邻居近半世纪,一直守护他到生命最后一刻,不是母子胜似母子;他们19年如一日,每天起早摸黑为路人煮茶,就算老伴去世,她仍秉承其遗愿,继续奉茶;他们家族四代,先后有15人执教,一代代传承着教育薪火,桃李芬芳……
回首即将过去的2015年,有太多的不舍与难忘,这一个个看似平凡的人物,以其不平凡的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生命赞歌,让我们的心灵不断得到涤荡,让生命的意义不断升华。
年终岁首,本报记者再次走近他们,与他们、与读者一同重温这一张张“脸谱”,一同分享、憧憬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乐善好施]黄惠兰:为圆老伴遗愿 酷夏坚持奉茶
不少市民对泉州市区西街旧馆驿巷口的免费奉茶点印象深刻,酷暑时分喝上一杯茶水,缓解一丝暑热,十分惬意。然而今年6月份,默默坚持了19年、每天起早摸黑为路人煮茶奉茶的苏汉民老伯因病辞世。临终前,老人仍挂念着今年奉茶的事。为了圆老伴的遗愿,黄惠兰阿婆说,她会继续坚持奉茶。
冬至当天,记者再次找到黄惠兰阿婆。“今年奉茶时间从农历五月到农历九月初。”黄阿婆说,老伴走了以后,她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添煤、烧水、煮茶,一直到傍晚6点多才收摊。“要将一整锅茶水端到巷口,再倒进保温桶里,我一个人实在端不动。”幸好,每天早上黄阿婆都能遇到好心的年轻人帮她将茶水端到巷口,“一些街坊老邻居也会来帮我。”
对于奉茶,黄阿婆的儿子和媳妇都很支持。“每天傍晚收摊时,读初一年级的孙子刚好放学回家,就会帮我收拾。”虽然奉茶并不容易,但黄阿婆说,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将免费奉茶坚持下去,“这是老伴的心愿,我一定得帮他完成。”(记者石伟琴/文 王柏峰/图)
高露霜小两口准备出门摆摊
[身残志坚]高露霜:摆摊自力更生 受训学开网店
安溪县虎邱镇石山村26岁的高露霜,身高只有95厘米。她与江苏连云港人、身高1.25米的张成理在安溪摆摊,过着平淡却不乏温馨的日子。“只要不跪着,我永远不会比别人矮。”这是她的信念。近日记者再次前往安溪探访,获悉高露霜不仅接受了会计培训,还开设了网店,小两口的日子正慢慢地好起来。
记者在安溪龙湖一小区见到了高露霜小两口。据了解,他们暂时住在露霜舅舅的店面里,平时仍然摆摊卖饰品。今年以来,高露霜接受了会计技能培训,还开了网店。临近年底,她表示会和张成理回江苏过年,过年后再决定卖什么物品。她还告诉记者,他们准备领养一个孩子,但按照相关规定,他们还得再等三四年。(记者吴志明 罗剑生 文/图)
王清清专注做实验
[勇于创新]王清清:带领“90后”团队 研发液体创可贴
今年12月,华侨大学一学生创业团队研发出一款多功能液体创可贴,该项目从全国7.6万个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银奖。该团队由8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组成,清一色都是“90”后。
近日,记者再次找到该创业团队负责人、研一学生王清清时,他正在上宪法课,神情专注认真,谁也想不到他还是一个创业团队的负责人。“临近年终,很多事情要忙,研究生论文要完成,还要期末考,最重要的是,要为液体创可贴申请批准文号。”他说,虽然已找到代理销售商,但液体创可贴属于医疗器械,目前想在福建省申请批准文号难度很大,他们需要做好多手准备。他已有四个周末没在学校度过了,一直奔波于福州与浙江两地,接受采访当天,他又要启程前往上海。他透露,目前团队正在研发第四代液体创可贴,如果成功,将成为一款可以祛疤的创可贴。(记者 谢宜萱 文/图)
李泰山在整理剪报
[老有所为]李泰山:耄耋归侨剪报26载 积攒成册赠博物馆
83岁的越南归侨李泰山1989年第一次接触《泉州晚报》,26年来,他每天都会阅读,从中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剪下来分类存放。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李泰山老人家中,老人刚午睡起来。说到剪报,他表示,家里的剪报已经不多,几乎都赠给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了。“今年9月份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于是开始收集关于抗战的剪报和邮票。”他一边说着,一边从房间拿出文件夹,里面整齐地收录着9月份前后《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的相关报道。
他表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专题剪报还会继续做。接下来,如果有时间,他还将做一个“海丝”专题的剪报:“所有材料都找好了,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做。”(记者 谢宜萱 文/图)
黄尧舜长年为村民义务摆渡
[急公好义]黄尧舜:为民摆渡23年 老汉不收分毫
今年年初,本报报道了永春县一都镇三岭村63岁的村民黄尧舜自制竹排和撑杆,23年坚持为来往耕种的村民义务摆渡,不收取一分钱。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一都镇,见到黄尧舜时,他正在忙着为孙女做饭。“我现在在一都镇镇区租房子住,接送两个孙女上下学,为她们做饭。”黄尧舜笑着说,他一般只有周末才回村里,不过平常村里有事情需要帮忙,他都会回去。
据了解,三岭村被评为“美丽乡村”后,村里增加了很多游玩的项目,包括非常有意思的在竹筏上唱山歌。黄尧舜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村民或者游客需要用竹筏摆渡,他都会到场义务帮忙,算是为村里做点贡献。(记者黄枫 文/图)
吴益祥家族第三代吴健祥(右)留学美国已荣获博士学位 (吴益祥 供图)
[诲人不倦]吴益祥家族:四代15人执教 传奇仍在续写
在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村,有这样一个教育世家,拥有70个成员的家族四代中,先后有15人教过书,一代代人传承着教育薪火,培养了不少国家栋梁。
近日,记者从吴益祥处获悉,这个传奇有望续写,他今年就读安溪一中高三年的长孙吴立峰,受崇尚耕读的家庭氛围影响,明年准备报考师范大学,当一名人民教师。
据介绍,吴益祥家族的从教故事从他祖父吴宗海开始,吴宗海的5个儿子中,有3个接过手中的薪火,还有一个儿媳也执教过;第三代中又有7人接过教鞭;第四代中,有3人教书。吴益祥算了一下,全家族总教龄达340年。(记者吴志明 罗剑生)
周志伟在校园里写生
[自强不息]周志伟:身嵌32根钢钉 课余兼职当老师
瘦瘦高高的安溪少年周志伟,体内嵌着32根钢钉。12岁那年,他被确诊患上脊髓动静脉血管畸形。经历7次手术,志伟最终站了起来。今年高考,他考入华侨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
12月22日一大早,志伟便到学校的秋中湖写生。除了走路慢一点,记者丝毫看不出他与常人有何差异。“功课很多,我很喜欢这种充实的生活,每天都过得有意义。”这样的生活,让志伟觉得很满足。
“课余时间我还兼职,在培训班里教画画。”因为学费较高,志伟便想着凭自己的能力为父母减轻负担。虽然离放寒假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但他已经盘算好了寒假生活:“到附近的培训班里教学赚补贴,等到快除夕时再回家。”
尽管此前的人生志伟走得有些艰难,但此后的日子他却充满信心:“慢慢走没关系,只要能走得精彩就好。”(记者石伟琴 文/图)
返乡创业的洪再双(左)经常和村民探讨致富经
[心系桑梓]洪再双:放弃千万年收入 甘领千元当村官
洪再双出生于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中,自幼丧父,十几岁就外出闯荡。他事业有成后,心系家乡,10年前响应号召,毅然放弃年收入千万元的生意返乡创业。自2011年担任霞溪村党委书记以来,他与村两委班子科学规划,让霞溪村变得更加美好。如今,霞溪村已从一个贫穷山村发展成中国水暖之都的阀门基地。
如今,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英都阀门展示商业城拔地而起,亮着路灯的水泥路通达乌墩岭。霞溪村被评为“福建省生态村”、“泉州市美丽乡村”。沿着村里的英溪河边行走,河段十分宽阔,水质也比上下游要好不少。说起这些喜人的变化,村民们不约而同提到一个人:洪再双。
从一个年收入千万元的老板转变成领着千元工资的村干部,洪再双笑着说:“我当这个村书记,不是为了挣钱,更不是想要什么荣誉,而是实实在在想为大家做些事,带领乡亲们致富。”(记者 张晓明 文/图)
连于妹像亲人一样照顾庄古祖
[邻里情深]连于妹:45年照顾智障邻居 守护他到最后一刻
泉港区山腰街道的庄古祖从小智力就有障碍,父亲在他不到10岁时就去世,母亲后来也失明,母子二人从此有上顿没下顿。此后,邻居连于妹便经常接济母子二人。庄古祖的母亲过世后,心地善良的连于妹继续照顾他。45年来,她从没有让庄古祖饿过,吃穿住行一手包办,不是母子胜似母子。她也因此获得第三届“感动泉港·道德之光”人物荣誉称号,获评第四届泉州市道德模范。
近日,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份,庄古祖患病,瘫痪在床,直至9月8日医治无效去世。在患病卧床的这段时间里,连于妹阿婆一直悉心照顾着庄古祖,为他倒屎倒尿,整理床铺,清洗衣服,无微不至。庄古祖去世后,她又一手操办丧事。让她欣慰的是,庄古祖患病后,泉港区文明委拨出专款资金,用于补贴庄古祖的治疗费用和丧葬费用。(记者 黄枫 文/图)
民警和村干部常常看望庄阿婆和“大头 ”
[堪比慈母]庄茉莉:抚养雇主瘫痪儿子 坚持37年无怨无悔
12月22日是冬至,一大早,晋江英林镇港塔村村支部书记王丽理就敲开了80岁村民庄茉莉的房门,把做好的冬至圆送给她和“大头”吃。多年来,这已成了王丽理的一种习惯。上午10点多,英林派出所民警也来到庄阿婆的家,卧床的“大头”接过派出所为他们新买的电视和微波炉,蔡警官笑着说:“今天就把排插弄好,马上可以看电视咯。”
庄茉莉并不是“大头”的亲生母亲。37年前,她受雇到晋江龙湖一户从香港回来的夫妇家里当保姆,照顾刚出生就全身瘫痪的“大头”。没想到,“大头”刚满月,这对夫妇就狠心丢下“大头”返回香港,从此杳无音讯。善良的庄茉莉不忍心抛下“大头”不管,便将他带回家中抚养长大。本报报道后,众多市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今年4月,庄茉莉因此入围“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记者 陈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