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片区 改造审批手续繁琐 老宅产权也是问题 “聚宝城南”闽南文化生态园最初的改造实验区,选在万寿路路口数十米长的一段,大都为“前店后家”的建筑模式。临江街道新桥社区前不久在这段路进行了居民意向摸底。 社区黄主任说,居民的改造意愿分为这么几类:有的因房屋老旧,无人居住,同时如果产权比较明晰,共有权人少,改造时征求意见,房主很快就答应了;有的房屋业主与租户已签订数年租约,在产权人多的情况下,对改造可能出现不统一的意见;也有房屋还有产权人自己居住,所经营的店铺是主要的谋生手段,一旦改造需要暂时歇业,又恐影响生计。 立面改造试验段在操作过程中还遇到审批手续困难的问题。翻建改造前,居民要到档案部门调取房产的原始土地产权证明。因为这里曾属于晋江地区,居民可能还要跑到晋江市档案局。“有时候办手续需要跑好多趟,我们只能是他们需要什么手续尽量提供。”社区黄主任说,现在不时有居民前来咨询改造事宜。 聚宝街34号居民王先生是老住户,他说,坦白讲,很多居民希望能把老房子推倒,盖新楼。可是政府不允许,那么改造就成了众人的事,大家都在观望。82岁的杨慈爱阿婆独居在聚宝街17号,她还记得海都记者帮她修缮漏雨的房屋。老房子如果有改造的机会,她挺同意的。不过,阿婆也有顾虑,老宅产权复杂,有的共有权人在厦门甚至上海。平时用不着老房子,要改造时大家都要来发表意见。 城南片区也有率先进行老宅改造的案例。青龙巷53号住户林先生,五六年前就自费30万元,修缮了清末建造的老宅。林先生说,老宅改造费用特别高,30万元就更换了屋顶、墙壁和红砖地面,师傅还是专门从惠安请的。现在成了老宅改造的典范,时常有人来参观。 【会场声音】 保护古城是泉州800多万人的职责 昨日下午,鲤城区委员小组、中共、经济、工商联(一)的小组讨论。 魏文枢委员说,他看了昨日海都报的报道后,觉得“报道很棒”。古城保护,第一是人,应成立管理机构;第二是钱,古城应理解为整个泉州800多万人的资产,而不仅仅是鲤城区30多万人的。他建议设立“鲤城区老城区保护基金”,统筹集中全市乃至全社会力量来帮助古城建设。同时,应尽快落实鲤城区老城保护规划。可以学习金门经验,调动原住民“共造”的积极性。金门很多古厝出让使用权,改造后,变身民宿。这种模式是产权不变,使用权变,业主拿出20至30年的使用权来招商。 黄志煌委员表示,没有古城,就没有文都。上世纪90年代东街改造后,表面上沿街很漂亮,后街就不行了,破烂不堪,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市政设施没有跟上去。老房子功能不足,没有洗手间,导致一些人不愿意住,搬走了。很多人在鲤城上班,其实住在丰泽。老城区里,40岁以下的,很多是租住的外来务工人员。一些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可以拆了,留出空间。核心区内,有历史价值的,要请专家来加固、翻修,政府补贴;核心区外,允许适当加层。 陈舒委员建议,在西街开元寺片区周边,可以引入一些宗教用品、泉州工艺品如瓷器、石雕、茶叶等,可以给游客提供伴手礼,也可以带动人气,吸引原住民回迁。一些没保护价值的房子,可以用评估入股的方式,组成旅游公司管理。还有一些没有保护价值的,可以拆掉,搞成广场,搞成庙会、博物馆等。旅游公司发展好了,还可以上市融资,继续发展。 听完委员们的建言献策,泉州市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翁祖根表示,历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泉州文化和古城的保护。像有的委员说的,保护古城不只是鲤城30多万人的职责,也是泉州800多万人的职责。保护古城也确实要找人做,找钱做。人还要有闽南文化积累的人,才能搞出闽南古城的文化。古城的保护要及时,不要等到想保护时却来不及了。 |
- 2014-02-21泉州西街规划展落幕 市民希望原汁原味保留修缮
- 2014-02-17数百市民提交调查问卷 原真的生活正是西街灵魂
- 2014-02-15泉州西街规划意向图公布 保持原味打造古城新风貌
- 2014-02-1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案签约 西街旧瓶将装新酒
- 2014-02-14近千吨钢结构老旧厂房 变身“时尚文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