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泉州台商投资区> 台商投资区新闻 > 正文

泉州洛阳文史“活字典”陈德杉: 学问是立身之本

2016-03-10 15:07:1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陈德杉几乎以办公室为家,天天在此伏案读书写作。(杨婷婷 摄)

在洛阳镇,提起陈德杉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写书撰文、身体力行担当洛阳桥的义务导游,大大小小的场合都能看到老陈忙碌的身影。因为对书的热爱,对子女的育才有道,在今年第二届福建省“书香之家”评选活动中,陈德杉家庭获得了“书香之家”的称号。如今,年过七旬的老陈一直致力于洛阳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被誉为洛阳镇的文史“活字典”,用实际行动继续传承着他挚爱的洛阳文化。

读书是人生的追求

陈德杉的家在洛阳镇洛阳街上,和所有农家院无异。走进去,每个楼层的大厅、房间,只要能放东西的地方尽是书籍,触手可及。老陈有一儿一女,女儿外嫁,儿子在北京安家立业。可以说,这些书陪伴他的时间,远远超乎亲子时间。

老陈回忆,孩提时,家门口就是镇文化站,他就是在那里与书结缘的。“我每天放学都待在文化站里看书,连春节都不例外。”因为对书的痴狂,文化站站长直接把钥匙给了老陈,让他来管理书籍,并帮忙打扫卫生。

老陈说自己一生不会抽烟、不会喝酒,唯有爱好读书,古今中外,文史诗词,时政理论,自然地理……无所不读。“饭可一餐不吃,书不可一天不读,我把读书作为一种乐趣爱好,同时从读书当中获得幸福感。”老陈是这样形容书籍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以书为凭,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书作媒,可穿越古今,知晓天下;与书为友,可寄托情怀,慰藉心灵,是书香浸润了我,使我成长起来。”

从小到大,陈德杉广猎书籍,后来有了经济能力,便开始买书藏书,就算出差,也不例外。到现在,老陈家里已经藏书上万册,包含政治经济、文史资料、医药卫生、诗词文学等。每月全家用于购书、订报的开销就要3000元。一天看两小时书籍,一天看三份报纸,是老陈每天雷打不动的安排。

书香浸润 家门走出双博士

在陈德杉从小熏陶下,他的子女也以“读书为乐”,儿子成为双博士,系清华大学教授。

老陈早年工作时,儿子便一直跟随在左右。受父亲的影响,儿子从小便十分喜欢看书,课余时间,就把家里的书籍翻出来看。老陈工作时,儿子就在一旁安静看书,不懂得的地方就问父亲,这时候老陈不管手头上有什么事,都会先暂停下来,耐心地讲给他听。

“不求金玉重重富,但愿儿孙个个贤。”是陈德杉遵循的育子之道。老陈回忆道,2007年儿子顺利获得双博士学位后,当地省政府和清华大学经济学院都派员动员他去工作,儿子来询问他的意见。老陈只告诉儿子,学问是立身之本,让他自己选择未来方向。最终,儿子选择到清华大学任教,如今,他已在清华大学任教五年,不仅上课带研究生,而且承担课题研究。

被誉为洛阳镇文史“活字典”

洛阳镇千年古韵,如果你想了解这里的文史典故,找陈德杉准没错。自1993年退居二线以来,他花了好几个月的工资,重金买下泉州市志、惠安县志等文史书籍,研究起洛阳文化,整理、编写洛阳文史的林林总总,用文字留住民间文学的根。

“说到洛阳的传统文化,就离不开洛阳千年古桥。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它的民间传说故事非常丰富,基本上老一辈的人都知道。但现在很多青少年都不知道。” 陈德杉说,为让更多人关注了解正慢慢逝去的家乡文化,前两年他精心整理了《洛阳桥传说》。《洛阳桥传说》入选为福建省第四批非遗名录,他也被授予“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他与其他人合编的《洛阳桥古今诗词选》一书还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陈德杉还是优秀的导游员。近年来,每逢专家学者来游览洛阳桥或者洛阳其他景点时,他都应邀做导游,声情并茂、熟练地讲解典故。除了写书撰文、身体力行担当洛阳桥的义务导游之外,他还一直致力于洛阳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2008年,他倾注了多年精力的洛阳镇综合文化站终于复建了。现今的洛阳文化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前来参观。陈德杉这位洛阳镇的文化“活字典”,也正在用实际行动,继续传承着他挚爱的洛阳文化。

现在,已经年过七旬的老陈退而不休,身兼数职,在区镇计生协会,关工委、镇文化站,忙而充实。体力充沛的他,除了要应付于日常工作,每天都坚持阅读,将午休时间用来读报。只有趁周末,老陈才真正有自己的专属空间,他会把自己关起门来,一头扎进文字堆里,笔耕不辍,乐此不疲。

(本报记者 杨婷婷 陈智勇 通讯员 朱丽琼)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