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惠安90后大学生辞职重返农村种地 你怎么看?

2016-03-22 08:15:17 徐锡思 苏禹成 吕波 白志强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杨耿希望摸索出无公害的立体栽培模式,并通过物联网让消费者监督

没那么简单

两个信心满满的年轻人,并没有想到种地会遇到那么多困难。

2014年底,徐贵川找遍了德化县城周边,却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地,要么太小,要么不租,要么都是深水田。

直到春节过后,有人跟他说下寮村有片地还可以,他几经周折,兴冲冲把合同签了,再去仔细量地,却傻眼了:合同签了9亩地,其中有2亩是深水田种不了菜,还有各种狭小的边角地大约1亩,实际只有6亩。

这是他租下的第一片地,尽管不如意,但总是有了盼头。听说西瓜市场不错,他第一季就种西瓜,本来可以种2500株,担心太密,只种了1600株,几乎折损一半,幸好丰收了,请人做点小广告,到田里摘西瓜,一斤1.5元,比批发价高5毛钱,还是供不应求,卖了一万多斤。可惜,甜头没有尝多久,等着最后几天,下雨了,西瓜烂了一地,他站在瓜棚里,差点哭出来。最后算总账,投入一万多元,收入一万多元,不算夫妻俩卖命干活,不亏不挣。

而说起在福州的创业艰辛,杨耿只是轻描淡写,“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蔬菜都死了,价格好但是没菜卖。而天气好的时候,大丰收但是菜卖不出去,价格波动大”。差不多坚持了一年多,最终父母让他回泉州,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杨耿结婚生子,但扎根土地创业的想法,并没有打退堂鼓。

去年,他在惠安聚龙小镇生态采摘园承包了十来亩地种黑皮甘蔗,投资了10万多元,原本估算每亩能赚一万多元。不过,与许多成功励志故事的结局不同,他再次失败了。

去年底,眼看要丰收却遇上寒潮,甘蔗还没来得及收成,就几乎全被风雨吹倒了。如果不能及时卖掉,甘蔗会烂在地里,心急如焚的杨耿向海都报求助,希望以2元/根的价格,请大家去田里现砍,因此收回了一点本钱。

寒潮也同样毁掉了徐贵川的努力。“差一点我就发财了!差一点!”他愤愤地拔起一株荷兰豆,扔向远方。今年春节,德化的荷兰豆一斤涨到30元左右。他种的荷兰豆却因为没有大棚保护,全冻死了,等天气转暖,再也长不起来。这意味着,投入的种子、肥料加上人工,5000多元,全都打了水漂。

在荷兰豆之前,徐贵川还种了一季香葱,想种密一点,还有稻草盖住保暖,结果全死光了。“我是真的不懂种地啊!”

谁来种地

问题到底出在哪?初学种地的徐贵川不懂,难道请来的农民也不懂?“我懂的,他们不懂;他们懂的,我不懂;我们都懂的,却没办法。”这些看似绕口令的话,从徐贵川嘴里说出来,却满满都是经验和教训。

徐贵川想种西瓜,但是对大多数当地农民来说,西瓜除了电视里看到,偶尔吃上一片,完全没概念。所以,才出现了本来能种2500株,实际只种了1600株。

当地农民习惯用稻草盖住保暖,但是对徐贵川来说,稻草能不能遮盖、遮盖到什么程度,完全没概念。所以,才出现了一整片的香葱,全都被稻草给捂死了。

最奇葩的就是这些地,现在还长着荷兰豆苗,但是普遍没有深沟,所有的田垅都很低,这样种菜怎么能长得好呢?“我也知道啊!但是,能请来帮忙种地的,都是50多岁的人,体力跟不上!”徐贵川说,起垅是个力气活,他自己干半天就直不起腰,请来的老农,隔着10来米,都能听见呼吸像拉风箱,每天给120元工钱,还要管饭。

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准确说,应该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以德化来说,人口向县城及周边聚集,空巢村和老人村见不到青壮年,请不到身强体壮的人种地,也不奇怪。“我研究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没办法。”他说,在县城周边,那些还没有被征用的土地,还是有人种的,但是面积都不大,主要就是请不到人帮忙。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