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惠安90后大学生辞职重返农村种地 你怎么看?

2016-03-22 08:15:17 徐锡思 苏禹成 吕波 白志强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返乡就业机会多了

从田野里“挖金”的人不见得少。小的,如黄耿、徐贵川等年轻农民的个体返乡探路;大的,则是以农业投资公司的巨额资本,最经典的莫过于成片的大棚。

3年前的初春,一个大型的钢结构“鸟巢”温室在永春县五里街镇现身,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占地5亩多;1年前的初春,200多亩温室大棚在永春县岵山镇龙阁村出现,这是道畋农业的试水;今年春天,道畋农业已经在德化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大举进军现代山地农业。

“下个月,我们的基地将达到3000亩。”福建道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洪源告诉海都记者,整个福建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因此大规模土地流转,都是好几个村连在一起。这样连片种植,约雇了100个农民,雇员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年纪偏大,基本都在60岁左右;二是文化水平偏低,选种、精细采摘、机械操作等做不到位。

“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升,这意味着就业机会多了,返乡找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多。”他说,尽管具体到一个县、一个乡,比例不会很高,但会带来的变化确实巨大的:相比1955年左右出生的老农民,1980年出生的农民工大多数初中毕业,他们的学习、操作能力,将更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不止种地这么简单

每年中央关于三农的文件一出台,朱林果都第一时间学习,更多关注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执行的效果、政策需要改进的地方。“三农的核心,就是人和地。政府要发挥作用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至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要交给市场去解决。”

过去三十多年,大量农民涌进城里,村里的地,经历了自己种、租人种、送人种、没人种等阶段,就是因为在土地上已经看不到希望;现在很多在城里打工的农民,突然发现一斤米要三五元、一斤菜要十来元,想起老家送人或撂荒的地,重燃希望很正常。

但是,要维护这种希望并让他们回去把地种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要农民能感受到有实惠,例如大人有地种、小孩有书读、病了有人医等真正实惠的地方。”她曾对中心市区周边大片菜地进行调研,发现很多承包人是外地的,选择城市近郊来种菜,除了距离市场更近、更好卖,距离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生活必须场所近,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泉州市“十三五规划”更提出,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让更多公共资源下沉,包括乡村教师、乡村医生、职业培训、应急救助、产业补贴等,提升农村基层百姓的幸福获得感。

朱林果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这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也解决了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