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们追过的海豚
东南网4月12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韩婧 杨江参 摄影 许茵茵 黄谨 夏鹏程 王金淼 编辑 郑莲 史国亮 视觉 龚长旺 张娟)
在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海豚饲养员在观察基地里两只宽吻海豚的排便情况面朝大海,几步之远,就是拍打着岸边的海浪……貌不惊人,却满装鱼骨的一座小庙,是石狮祥芝镇祥渔村祈求“讨海人”平安归来的信仰。
在渔民的眼中,一炷香,一缕金纸,是对这些骨骸最大的尊重,虽然他们对骨骸的“身份”全然不知。而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王先艳博士,在一次调查中,意外从中发现了海豚头骨,这是死去海豚留下的最后一份研究资料。
在泉州,在厦门,不论是渔民,还是科学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关于海豚的记忆。
海豚,活着时,被认为是吉祥、平安的代名词;而死后,被追逐成护航、希望的神祇。
这7年,王先艳也用自己的脚步,追逐着海豚的脚步,而这7年,他也能熟稔地认出生活在厦门湾的62只白海豚,并对它们编号。
而关于海豚的“生活圈”的变化,昨天,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也给出了例证:去年,厦门共发现中华白海豚796头次,比2014年明显多了。
不仅仅是厦门,泉州也在行动。泉州师院老师陈朝阳认为,泉州近年来开展的小流域整治行动和海漂垃圾专项行动、改良生态环境等工作,也会吸引海豚们回到泉州。
看来,海豚离我们更近了。
它也是动物界里的“智多星”,和人类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关于它的描述远不止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