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永春外碧村:一个乡村民俗文化复兴的样本

2016-04-19 08:40:03 林丽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4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通讯员 梁白瑜 苏福彬)这几日,永春县外碧乡贤陈剑虎虽然在江西新余的大型超市忙碌着,依然每天与在北京的同学陈进国长时间通电话,沟通筹建外碧村乡土记忆馆和公益图书馆的事宜。

“乡土记忆馆既可保存乡村历史记忆,延续乡村文脉的文化空间,还可以作为乡村的创客基地,出售生态农产品。”

外碧村位于永春东关镇东南,骤雨初歇,山溪奔流,田野间春意盎然。而位于溪畔的陈剑虎祖厝——福安堂伫立在一片水稻田旁边,经过精心修缮,眼下这座典型的闽南传统红砖古厝,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

福安堂,正是乡土记忆馆的选址所在。

复兴民俗文化

凝聚社区认同

陈进国,如今供职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研究方向是民间宗教。

从中学开始,陈进国就已离乡读书。每次回到故乡,他总是慨叹,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故乡日益凋敝,乡村纯朴的民风正日渐消亡。

身为一名人文学者,对家乡的历史底蕴,陈进国有超乎常人的了解。

外碧村和千年古官道相接,朱熹、李光地等文化巨匠都从这里走过,留下过墨迹和诗词。元代以后,妈祖信仰在闽南兴起,也渐渐传播到永春。拜妈祖的习俗,早已融合到村庙“陈坂宫”的祭祀传统中,现在每年仍举办巡境安民的民俗活动。

“妈祖是世界文化遗产,引入一尊妈祖圣像,有利于复兴永春的民俗文化传统,也可以扩大外碧村落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陈进国的提议,得到很多外碧村人的支持。“从地方民俗文化入手,通过地方传统的唤醒和发明,让乡村社区可以自己动起来,进而提升村民对乡村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只有生活或曾经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人,萌生寻根、扎根的文化自觉,乡村才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这是陈进国改变乡村面貌的一个愿望。

公益慈善

唤醒民间自觉

看到很多台湾宫庙通过成立基金会做善事,陈进国和村贤沟通,提议成立村落的慈善基金会。这项提议得到一些兴办企业的乡贤们的热烈响应,于是一家以济贫救困、奖学助教、弘扬慈孝文化为主的慈善基金会应运而生。

村落有丰富的乡贤和华侨资源,原有的社会网络如何得到有机的联结呢?陈进国希望,能借鉴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以民俗文化的创意带动乡村社区营造的经验。

2013年2月,在陈进国的倡议下,外碧村以村委会和陈坂宫董事会的名义成立了“天心慈善会”,首次的募捐就获得了乡贤捐助2万多元。随后,乡贤又向“天心慈善会”捐资10余万元。

2013年5月4日,村里举办了一次公益活动,表彰30户“孝慈楷模家庭”。受惠者除了本村的村民,他们还把公益活动扩大到永春石鼓镇、东平镇,南安向阳乡等乡镇。受表彰的家庭之一、石鼓镇桃联社区的章为强,五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自己年逾九旬的岳母,受到左邻右舍的夸赞。“像这样的奖孝活动,也给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外碧村65岁的陈金寨老人说。

“这些年,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一直想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通过公益活动,把企业文化建设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也算是对家乡最好的回馈。”陈剑虎是一家大型超市的老板,他在同学陈进国的建议下,在员工中组织了1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

乡村慈善慢慢蔚成风气,乡村公益也有了自身的造血机制。除了陈剑虎外,深圳乡贤刘福枝、陈志祥、泉州陈清良等捐出10多万元为乡村公益助力。村支书陈志文告诉记者,如今外碧乡贤热心社会公益慈善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