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通讯员 梁白瑜 苏福彬)这几日,永春县外碧乡贤陈剑虎虽然在江西新余的大型超市忙碌着,依然每天与在北京的同学陈进国长时间通电话,沟通筹建外碧村乡土记忆馆和公益图书馆的事宜。
“乡土记忆馆既可保存乡村历史记忆,延续乡村文脉的文化空间,还可以作为乡村的创客基地,出售生态农产品。”
外碧村位于永春东关镇东南,骤雨初歇,山溪奔流,田野间春意盎然。而位于溪畔的陈剑虎祖厝——福安堂伫立在一片水稻田旁边,经过精心修缮,眼下这座典型的闽南传统红砖古厝,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
福安堂,正是乡土记忆馆的选址所在。
复兴民俗文化
凝聚社区认同
陈进国,如今供职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研究方向是民间宗教。
从中学开始,陈进国就已离乡读书。每次回到故乡,他总是慨叹,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故乡日益凋敝,乡村纯朴的民风正日渐消亡。
身为一名人文学者,对家乡的历史底蕴,陈进国有超乎常人的了解。
外碧村和千年古官道相接,朱熹、李光地等文化巨匠都从这里走过,留下过墨迹和诗词。元代以后,妈祖信仰在闽南兴起,也渐渐传播到永春。拜妈祖的习俗,早已融合到村庙“陈坂宫”的祭祀传统中,现在每年仍举办巡境安民的民俗活动。
“妈祖是世界文化遗产,引入一尊妈祖圣像,有利于复兴永春的民俗文化传统,也可以扩大外碧村落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陈进国的提议,得到很多外碧村人的支持。“从地方民俗文化入手,通过地方传统的唤醒和发明,让乡村社区可以自己动起来,进而提升村民对乡村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只有生活或曾经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人,萌生寻根、扎根的文化自觉,乡村才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这是陈进国改变乡村面貌的一个愿望。
公益慈善
唤醒民间自觉
看到很多台湾宫庙通过成立基金会做善事,陈进国和村贤沟通,提议成立村落的慈善基金会。这项提议得到一些兴办企业的乡贤们的热烈响应,于是一家以济贫救困、奖学助教、弘扬慈孝文化为主的慈善基金会应运而生。
村落有丰富的乡贤和华侨资源,原有的社会网络如何得到有机的联结呢?陈进国希望,能借鉴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以民俗文化的创意带动乡村社区营造的经验。
2013年2月,在陈进国的倡议下,外碧村以村委会和陈坂宫董事会的名义成立了“天心慈善会”,首次的募捐就获得了乡贤捐助2万多元。随后,乡贤又向“天心慈善会”捐资10余万元。
2013年5月4日,村里举办了一次公益活动,表彰30户“孝慈楷模家庭”。受惠者除了本村的村民,他们还把公益活动扩大到永春石鼓镇、东平镇,南安向阳乡等乡镇。受表彰的家庭之一、石鼓镇桃联社区的章为强,五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自己年逾九旬的岳母,受到左邻右舍的夸赞。“像这样的奖孝活动,也给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外碧村65岁的陈金寨老人说。
“这些年,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一直想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通过公益活动,把企业文化建设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也算是对家乡最好的回馈。”陈剑虎是一家大型超市的老板,他在同学陈进国的建议下,在员工中组织了1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
乡村慈善慢慢蔚成风气,乡村公益也有了自身的造血机制。除了陈剑虎外,深圳乡贤刘福枝、陈志祥、泉州陈清良等捐出10多万元为乡村公益助力。村支书陈志文告诉记者,如今外碧乡贤热心社会公益慈善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收集馆藏
留住乡土记忆
“乡村建设是需要村民参与,一起走向乡村人的文化自觉和‘文治构建’。”陈进国说,第一步是唤醒传统,弘扬良善的民俗文化,凝聚社区民众和乡贤的文化认同感。第二步通过公益慈善唤醒乡贤爱故乡的自觉,也让慈孝文化固本培元。
现在,陈进国希望村民做第三件事,“在村落的华侨名居——福安堂,建一个乡土记忆馆”。乡土记忆馆将成为一个文化记忆的载体,乡村旅游文化的展示平台。
福安堂是陈天生、陈剑虎等人的祖厝,规模大,有70多间房子,祖厝有子孙两三百人,其中几十人侨居在海外。他们不辞辛苦,与族亲和侨亲沟通联系,最后整个家族悉数同意。
乡土记忆涉及面很广,包括民间信仰习俗、民间生产生活器具、体现家族文化发展史的族谱,还有当地独特的侨迹比如侨批、侨证等和族群融合状况。大家分工合作,分头行事。旅美华人、乡贤陈天生每天扎在故纸堆里,收集整理好的资料有族谱已经几十本之多,此外,还有道教文书几十本、侨批上百封。他还和在地乡贤陈剑虎,广泛收集十里八乡的宗族族谱、华侨信件、教育资料和生产生活用具,甚至是结婚照、田契和庙宇碑刻等。
陈剑虎的父亲负责走村串户,从村民手中收来了石碾、石磨、纺车等生活用具以及锄、杈、耙等生产用具。
目前,这座记忆馆已进入全面布置阶段,全馆将分为三大功能区:民具展示区、乡土文化展示区和华侨史迹展示区。
最近,泉州市、永春县政府拟将外碧村纳入河流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规划,村支书陈志文表示,希望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利用碧溪的迷人风光,做水利低坝、湿地公园、观光农田,建乡村文物径,打造闽南歌谣路,发展观光休闲农庄,村民们可以开乡村客栈和农家乐,外碧村也就能找到一个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的产业。
陈进国说,“希望外碧村最终能实现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让乡村真正实现诗意的栖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