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放弃泉州事业赴广州再创业 咱厝牛人把垃圾变“黄金”

2016-04-22 10:31:47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咱厝牛人在广州把垃圾变黄金

向居民推广垃圾分类知识 (杨静山/供图)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吗?”“是!”“但是为什么要烧呢?”在广州一所小学,小学生向杨静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也引出了垃圾就是“黄金”的现实意义。

在广州,杨静山这个名字因垃圾分类而让很多人所熟知。45岁的杨静山早年在泉经商,2004年毅然把工厂盘出去,来到广州做起了垃圾分类。他成立了广州最早的垃圾分类管理公司,在从垃圾中捞金的同时,也帮助普及广州民众的垃圾分类观念,不仅减少了垃圾的填埋焚烧量,也明显提高了垃圾的回收率。他相信垃圾分类可以实现盈利和环保的双赢。

□早报记者 许奕梅

放弃泉州事业赴广州

投身垃圾分类再创业

杨静山是台商投资区洛阳镇人,1988年从泉州一中高中毕业,当年就读华侨大学,受当时经商大潮的影响,两年后他离开大学,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海了。

两三年后,杨静山的事业已经有一定根基,但在一次遭遇车祸大难不死之后,他决定暂放下事业,2003年,他到台湾旅游散心。

在台湾,杨静山第一次认识到“垃圾是可以卖钱的”。他造访朋友家,看到居民垃圾分类已成习惯,他也听到了一句话——“垃圾是黄金”,这让他心头一颤。

之后赴韩国造访一位老华侨时,这位老华侨告诉他:“把垃圾放垃圾桶是积德,而把垃圾分类就是行善。”这让他意识到垃圾分类不仅是日行一善,还有着尚未挖掘的广阔商机。

杨静山是广州女婿,当时事业在泉州,安家则在广州。2004年他把工厂盘出去,来到广州再次创业。

自己亲身收集垃圾

挖掘垃圾分类商机

一开始,杨静山对垃圾的真正价值一无所知,为了弄清不同垃圾回收的价值高低,他决定自己收垃圾来研究。

在广州越秀区,他腾出自己的一套空房子作为工作场所,每天“偷偷摸摸”地把邻居家门口的垃圾捡回来。3个月里,他选定了20户家庭,每户定期捡3到7天的垃圾回来。

他还买来烘干机等器材,在自家屋里将搜集的垃圾蒸干,然后一一分类。他发现居民生活垃圾除了厨余垃圾,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回收物。比如一个玻璃瓶,用5分钱回收,转手就能以3倍的价格卖给专门的处理机构。

随后,为了解环卫工人处理生活垃圾的流程和方式,他开始每天从早到晚跟着环卫工人进出,和他们到处收垃圾、装车、运输,甚至有人戏称他为“丐帮帮主”。半年时间与垃圾的亲密接触让他意识到,当时的垃圾回收几乎没有分类处理的概念,各种生活垃圾混杂处理,最后就是填埋或者焚烧。

2008年,经历了走街串巷收买垃圾的磨练,杨静山正式投身垃圾分类行业,成立了“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这也是广州最早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垃圾分类机构之一。

激励居民垃圾分类

建立“垃圾数据库”

“‘分类得’的意思,是垃圾分类,国家得利、社会得利、人人得利。”杨静山说。

最初公司与广州越秀区东湖街道合作,在该区域组织人员以分类的方式上门回收垃圾。此后又通过“积分制”来奖励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每户居民主动分类垃圾并交付回收后,可按垃圾重量折算成积分,凭积分到他开的超市优惠购物。

之后,杨静山还与废品回收人员开展业务合作,引导居民养成主动分类习惯,居民区各幢楼下也都有回收电池、灯管、过期药品等有害物质的红色垃圾桶。每逢周末还组织人员在不同社区开展玻璃、大宗家具、废旧木头、废旧纺织物等低附加值废弃物回收活动。

他还组织人力对街道内不同区域的垃圾产出种类、数量、可回收物种类进行摸排调查,而在日常,一线的工作人员也会对各户居民的垃圾回收种类与数量详细记录。综合两项数据,便形成了整个街道垃圾产出的数据库,这也是当时广州市的第一个垃圾数据库。

“有了垃圾数据库,地区垃圾的产出和回收量都一清二楚,而回收率也大大提高。”杨静山说。目前杨静山的垃圾分类模式已在广州三个区推广,辐射100万人口,实现垃圾专车运送,而公司也正在筹划在上海等其他一线城市成立分公司,推广垃圾分类模式。

杨静山期望,在让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后,让每个城市原有的垃圾填埋和焚烧量减量30%,建起每个城市的垃圾分类循环经济源,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