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一场赛事两主办方是山寨 家长明知假的也愿掏钱

2016-04-26 08:40:50 陈莹钰 赖志昌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两姐弟培训加比赛

一年花费近10万

走访中,常举办儿童比赛的某机构负责人说,近四五年来,在泉州地区举办的针对孩子的才艺比赛,日渐增多。80后家长经济条件好,更重视孩子的特长培训,愿意花钱,市场蛋糕大了,来分一杯羹的人也多了。

家住南安梅山镇的晶妈,自己经营一家家居建材店,丈夫是工程项目的承包商,家庭经济条件好,对女儿的教育也很上心。女儿从两周岁半开始接触钢琴,4岁学舞蹈,如今,女儿晶晶已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比赛几十场,拍了不少微电影,做过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是本地业内小有名气的小明星。

女儿今年11岁,读四年级,每周六、日,她要去练舞,周六下午上英语班,周日妈妈要开车载她到泉州市区学声乐,往返两个多小时,每周如此。

前年,培训机构老师推荐女儿参加了中国青少年艺术节,还进了北京全国总决赛。“一般不会太留意比赛主办方,从公布的赛制看比赛专业与否,才决定参加。”晶妈说,晶晶还有个7岁的弟弟,学跆拳道,也时常去参加比赛。前阵子,晶妈带女儿去泰国参加一场国际舞蹈交流比赛,除了赛程,主办方还安排了当地民俗观光。近一周的时间,母女俩花了两三万元。他们粗略计算,姐弟俩一年的比赛、培训费用,将近10万元。

自己做生意,晶妈认为,“比赛要成本,人人都要赚钱糊口,只要比赛比较专业,适当商业化一点可以理解。”

不过,曾有一场比赛,微信投票第一名才能突围。除了亲朋好友,凡是来店里的客人,晶妈都请人帮忙。快到截止时间,时而第一时而第二的名次,让晶妈感觉累了,想放弃,但消息已散播至周围的亲朋好友,停不下来了。半夜两三点,她还接到家人电话,说名次被赶超了……晶爸开玩笑说,实在不行,让工地每个工人都来投票。从此,涉及网络投票决定胜负的比赛,晶妈都不会让女儿参加。

参加比赛变成熟了

却少了孩子的童真

和晶妈一样,来自石狮的晨爸也有一个多才多艺、成绩优异的女儿,歌声美、台风好。可四年前,刚幼儿园毕业的女儿可不是这样。“胆子很小,老师提问,回答跟蚊子叫一样。”为了锻炼女儿,晨爸将她送进一家舞蹈培训机构。前三天,女儿哭着闹着不愿进,不得已,晨爸向老师申请进班级陪同上课。

原本无心插柳,女儿却给父母惊喜。前年,晨晨参加了一次比赛,获得不错的名次,“上网查,有人说这个比赛是骗人的,但我猜想每个地方承办方不同,优劣有差,也可能是同行恶意中伤。”晨爸说,他花了一万多元,和承办方签了协议,让女儿做了比赛舞蹈类代言人。承办机构也提供了很多演出、拍微电影、主持的机会。

带孩子参加比赛,其实最累的是大人。晨爸感慨,一次去北京参赛,刚到酒店拉开窗帘,天已经亮了。一个星期赛程结束回到石狮家里,拉开窗帘,天也亮了。几乎没有休息,他又扎进落下的一堆工作。“为人父母,赚钱,也是为了孩子。”晨爸一语道出很多家长的心声。

“参加活动多了,她能自己化妆,也变得职业了,有时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在台下耷拉着脑袋,一到台上,她立马能进入状态。”开心之余晨爸也有矛盾,他希望女儿能保留童真,女孩子该有的羞涩可爱,所以他尽量减少女儿参加比赛和演出的次数,“有的孩子说话像小大人,思想比同龄人成熟,跟大人聊得很嗨,跟小朋友倒玩不来,我觉得那样就失去童年。”所以,晨爸只接周末的邀约,暑假也保证女儿能有一个月玩耍的时间。

为了孩子

想拿一万元买冠军

与晨晨和晶晶不同,7岁小优的父母怀抱着星爸星妈梦。在小优爸爸的微信朋友圈里,每一条都是女儿的通告动态,今天拍了什么微电影,和某位明星合作,明星夸女儿敬业聪明,或者最近女儿在生活中小大人的对话视频点击率,又突破几万新高。

“每个周末,甚至工作日,她比我们大人还忙。”小优的一位亲戚说,每个月,小优几乎都会参加一两个大大小小的比赛,暑假更忙,每周至少能接三四个活动,她妈是全职妈妈,有闲时间带女儿赶场。在这位亲戚看来,小优歌声和其他参赛的孩子相比并不出彩,但总能捧得较靠前的名次。“虽然她比赛参加很多,但心理素质并不好,眼里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名次好,得失心很重,偶尔一两次没拿好名次就哭闹,最后累的还是她妈妈。”这位亲戚透露,曾有次全国性的比赛,小优父母为了孩子,拿出一万元给大赛组委会,想给孩子买个冠军,但组委会没同意。

“这样的孩子,会不会走向虚荣、攀比?最后泯然众人?”这位亲戚担忧地说。

常举办比赛的某业内人士介绍,商业性比赛,都是有钱家长的游戏,他们有钱有闲,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尤为明显。

(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