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骨花灯要好看,刻纸就要精美,画工一定要漂亮,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一把锋利的刀!”
东南网5月2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王金淼 文/图)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是怎样的精神?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在泉州,提到工匠精神,很多人会联想到老一辈的手艺人,他们的产品从来不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而是一刀一划、一针一线、精心打造的。
在泉州,提到工匠精神,也有很多人会联想到民营企业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某个领域的深耕细作,打造出闻名海内外的品牌。
市场经济的浪潮,淘不走的是匠心。今起,我们推出“‘留住匠心’——寻找泉州十八匠 弘扬工匠精神”特别策划,以期用手艺人的工匠初心,守望泉州制造。
15岁,不是拜师学艺的年纪,对许谦慎来说,已经是提前出师的时候了。
1958年,曾师承刻纸大师李尧宝的许谦慎,揣着师傅送的一整套制作花灯的工具,离开了泉州市工艺美术厂。
时至今日,许谦慎20多个同门学徒,只有他把这门手艺坚持到现在,74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制作刻纸无骨花灯。每年元宵灯会,老泉州懂花灯的人,都会刻意去寻找他的作品。
用刀尖勾勒简单却别致的图案
因为没有骨架,这款轻巧的花灯甚至能飞起来;因为制作难度高,一度失传。李尧宝大师花费一生的心血,“复活”了这门手艺。许谦慎是李尧宝大师的嫡传弟子、省级非遗传承人,“从跟师傅学习到现在,已经60年了,我没有辱没师傅的名声”。
“无骨花灯要好看,刻纸就要精美,画工一定要漂亮,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一把锋利的刀!”他的工作室,位于泉州鲤城浮桥街,窗外车水马龙,屋里却有另外一份宁静。
从沙发底下搬出一块长木条,1960年在旧货市场买的;从储物间拿出一包锈迹斑斑的铁片,1957年在废品收购站买的舶来货;从角落里掏出一块磨刀石,1990年买的,上面已经磨出了深深的一条沟。
跨坐在木条上,把刻纸刀固定好,许谦慎双手推动刨刀,在刻纸刀上来回磨,浑身的力气都绷在双臂上。10分钟后,雪白的刀锋出现;20分钟后,薄刃开始闪寒光。感觉差不多了,他右手捏住刀片,左手大拇指指甲缓缓靠近,刚一接触,就能感觉到指甲起了一点变化,“刀刃轻轻一推,吃进指甲了,这样就够锋利了。”
年轻时刚学习磨刀,他至少要花一个小时,才能把刀磨锋利,而且眼睛还要一直盯着看,现在已经能够凭感觉把刀磨好。“我还有进步的空间,以前我师傅,是拿着刻刀刮胡子的,轻轻一晃,都能看到胡楂像被风吹断了一样。”
“就像拿着刚磨好的菜刀,去切豆腐,要那种流畅的感觉,如果刻刀跟纸接触的时候,没有菜刀切豆腐的流畅感,就要再磨了。”长年累月的磨刀、刻纸,原本二十几厘米长的铁片,如今只有十几厘米长了。
足够锋利的刀,才能流畅地把各种图案刻出来,细微到一两毫米,还要屏住呼吸一气呵成,才不会断掉,精美的刻纸让无骨花灯有了外壳,而要美轮美奂地展现出来,还要造光。
一把玻璃丝,1960年前后买的,厦门玻璃厂生产,玻璃丝放在日关灯照耀下,散发出五光十色。一根玻璃丝直径大约1毫米,一个部件的单面大约10厘米,100根长短不一的玻璃丝互相折射,一盏无骨花灯要用60个部件,这样的花灯想不璀璨都难!
不过,这把玻璃丝只是珍藏,无处购买,许谦慎找到替代品,直径约为0.5毫米的塑料光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塑料光纤更细,折起来和粘起来都更麻烦,但效果非常好!”
一把刻纸刀,一堆小纸片,一位老艺人,在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等十道主要工序之后,一盏漂亮的无骨花灯就做好了。
坚持用精细原料,坚持用手工磨刀,坚持用细微的图案,一盏60厘米高的无骨花灯,许谦慎要花一个多月才能做好,“内心有种满足感,也带着一点忐忑:识货的人,花上万元都觉得值!不识货的,上千元都嫌贵!”
许谦慎的刻纸无骨花灯
许谦慎的刻纸无骨花灯
许谦慎的工具盒
用刨刀磨刀,一磨6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