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紧缺下2000年左右关停 “我那个年代,西街上的男孩女孩,几乎都在这里读书。”65岁的傅丁山说,上世纪60年代,上下课的钟声都由一个名叫林新强的职工来敲,公式公式公式的下课钟声是同学们最期盼的。跑出教室,男孩子爱去爬东西塔,当时东西塔下还是红土地,塔门常年打开,还没有加设现在的铁门,抓着塔内的铁链徒手爬到楼上,也没顾虑过掉下的风险。 傅丁山说,上世纪70年代,开元儿童教养院改名为东方小学,学生还挺多,不乏高材生。“直到90年代前后,学校应教育局的要求,开始接收有智力缺陷、身体缺陷的学生。家长们出于顾虑,不太愿意将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生源一年比一年少,最终在2000年左右,学校关闭并搬到了水门巷的开智学校,原本的校舍也纳入开元寺的寺庙范围。” 开元寺虎豹楼曾是学生宿舍 “父亲曾告诉我,当时迎接胡文虎的万金油广告牌,还是学校用民间征集来的万金油空瓶子,拼出了‘欢迎胡文虎先生’七个字,相当有特色。”65岁的黄辉煌与开元儿童教养院有着很深的羁绊,他说,正是本报报道里的那句“回不去的母校”,深深触动了他。 黄辉煌的父亲曾在这所学校任教近30年,一家人就住在现在的开元寺桑莲古树的树下,“树下有个四开房,曾做教师宿舍,我在那里出生,长大,直到32岁才搬到西郊,后来这个房子才被拆掉”。 黄辉煌说,他搬走时学校还在,自己不时便会回来看看。现在,学校的部分校舍还保留着,作为开元寺的一部分继续使用。“以往,两层楼南洋风格的虎豹楼,一层作为教室,楼上是通铺的学生宿舍;现在,被用作泉州佛教协会办公室和泉州佛教基金会办公室。而学校以往的大礼堂和相连的四个教室,现在被全部打通,卖一些旅游纪念品。” |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