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一代”在创新中突破,泉州重庆陕西——
先行先试经验全国分享
泉州让数控化、自动化装备走进企业、进入车间,推进“机器换工”引人关注。 (张九强 摄)
【编者按】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我国数控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持续创新,推动机械产品的创新应用,2012年,科技部会同工信部和中国工程院启动实施了“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作为“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示范地,泉州、重庆、陕西等地在实施“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过程中,先行先试,敢于创新突破,生产的数控机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正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泉州经验——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泉州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制造基地,制造业产值1.3万亿元。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纺织鞋服、建材家具、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占六成以上。2013年底,泉州在福建省率先实施“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目前已有1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30%,今年可达40%,取得了较大成效。“数控一代”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提效率降成本、提品质强竞争,成为泉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 □本报记者 殷斯麒
构建政策体系
在推进“数控一代”示范过程中,泉州注重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政策体系。积极承接国家决策部署和省政府支持泉州“数控一代”10条、发展智能制造9条等文件,市里出台了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从创新平台、研发投入、技术改造、市场开拓、金融保障等方面聚焦支持,形成创新合力。两年多来,累计兑现财政扶持资金18亿元,撬动全社会投入850亿元。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发挥党委政府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独特作用,通过专家讲座、政策解读、宣传推广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参与“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数控化改造升级的重要性,主动找政府、请专家、引人才、买设备,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贴近需求研发
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引领,面向科技前沿,推进“数控一代”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不求“高大上”、但求“接地气”。抓重点领域技术突破,组织产业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承接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区域试点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市级试点示范项目350个,突破多主轴多通道数控机床、柔性制鞋、水暖抛磨等领域数控技术瓶颈,开发数控智能制造新技术、新产品200多项,获专利3000多项。
企业研发贴近市场需求。嘉泰数控公司研发的小型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填补国内空白,售价仅为进口的三分之一;九牧厨卫自主研发应用的陶瓷智能生产设备拥有100多项专利,生产一个马桶从原来的24小时缩减到20分钟,产品合格率由70%提到96%,智能马桶技术不输国外,且更适应国内卫浴使用环境;百宏聚纤结合纺织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化纤智能生产工厂,建设自动化纺丝生产线、全自动包装系统、全自动立体仓库等,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减少用工1000人,并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
在大数据时代,积极与“互联网+”衔接。把装备制造产业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相结合,推动远程诊断监测、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业创新发展。比如,海天科技公司基于网络协同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打造纺织服装时尚梦工厂,设有六大平台,构建起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体系,实现按需生产。
突破推广应用
实施“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关键是要让数控化、自动化装备真正走进企业、进入车间,企业真正享受到“机器换工”红利。去年,全市组织“三个一千”推广计划,即一千台机器人、一千台3C钻攻中心、一千套数控装备的生产和应用,已分别完成1300台、2100台和3500套。今年实施“21211”工程,即组织申报两个国家专项,企业数控化率提高10%,建设示范企业200个,推广国产工业机器人1000台,培训智能制造技术人才10000名。
政府全方位服务,重点支持首台套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企业年度最高补助资金总额可达1000万元。对高端创新首台套设备补助,在产业基金、贷款贴息等给予特别扶持,最高可补助500万元,销售推广每台最高补贴3万元。组织示范企业负责人向同行业讲做法、算细账、支实招,引起共鸣、示范带动。今年计划举办100场、培训1万人次以上。
此外,由政府牵头构建数控产品供需对接平台,举办了纺织服装“数控一代”应用现场会、万家企业“手拉手”专项行动等对接活动,成功对接企业308家,达成合作项目390项,设备对接金额130亿元。
建平台聚人才
针对“数控一代”工程缺乏高端科研平台和人才的短板,我市邀请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示范工程建设,累计合作设立33个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打造“一所一中心”、“一产业一高端平台”和“一县一服务平台”。
目前,已引进中科院、华中科大、哈工大等在泉州设立高端研发机构。这些科研院所已经组建20多个研发推广部门,合作攻关项目170多项。设立了公共技术服务窗口,引进国防科大、福州大学等高校专家常驻“坐班”,接受企业咨询,不定期深入企业上门服务。改造提升领SHOW创客乐园、德化瓷智汇等50多家涉及数控和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的众创空间。同时,充分发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磁场”作用,共吸引、集聚包括27名院士在内的700多位装备制造高层次人才。加快培养一批“会开智能机器”的蓝领,全市已有14所高校开设智能装备专业,每年将培养智能装备方面毕业生1.2万人。
提供金融保障
发挥泉州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试验区优势,从“供”和“需“两方面入手,强化对高端装备制造商和应用商的融资保障,促进资金链和创新链耦合。
一方面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通过降低担保条件、创新金融产品、应用买方信贷、按揭贷款等工具,累计发放企业设备贷款超过400亿元。泉州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专门对“数控一代”创新企业推出“泉能贷”、“数控易贷”、“技改贷”等金融产品,授信超过30亿元。另一方面发展设备租赁服务。出台发展高端装备融资租赁“六条措施”,从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加速折旧等方面,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租赁业务。对新设的租赁公司给予最高500万元注册奖励;对融资租赁公司开展业务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
探索组建产业基金和众创众筹模式。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的市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及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等基金,形成了完善的产业基金体系,有力支持企业开展“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作。荣华公司采取众筹办法,通过生产企业、应用企业、员工、社会等多方出资,采购1000台数控机床,各方投资回报则主要来自后续的销售分成。
重庆经验——
五大特色领域 推进数控技术
通过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引领,重庆市在齿轮、工业机器人、汽摩专机、混合动力、注塑等五大特色领域推进数控技术的应用示范,以齿轮领域“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为突破口,以数控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应用为牵引,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
经过近几年来的创新研发,重庆市突破了齿轮机床零编程、机器人仿真设计等一批机械设备数控化核心技术,形成国内较为先进、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控机械产品研发、测试与制造能力,开发数控产品30余种,推广应用数控设备及系统2.8万余套,实现经济效益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支撑了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在齿轮领域上,重庆市攻克了制齿零编程技术、机床热变形在机检测与补偿等五大关键技术,并开发YW7232CNC数控磨齿机、YS3140CNC6数控滚齿机等15个国内领先的新产品。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重庆市构建机器人设计仿真硬件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研发出建筑、纺织、探测等十余个系列的机器人,实现了注塑、冲压、贴片等6款机器人的小批量生产。此外,还建成焊接、冲压、机加、电子装配、打磨抛光、微电机装配等9条以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示范线。
目前,重庆造低端“数控一代”产品正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自主开发的中高端“数控一代”产品将逐步扩大市场份额;重庆造“数控一代”产品增长正从单纯内部因素向内外因素综合作用转变,尤其是具有自主开发和生存能力的创新;重庆市“数控一代”工作正从单纯注重产业链向更加注重价值链转变,既注重产品整机零部件上下游的结合,也注重数控一代产品的后市场培育,更注重采用服务制造双轮推动和商业模式创新。□本报记者 吴宗宝
陕西经验——
智造让缝纫机 走向国际市场
“在工业缝制、印刷包装和齿轮装备等3个行业开展应用示范,推出3类以上专用数控和数控化产品,实现10000套以上的专用数控系统与伺服驱动装臵应用示范。”这是三年前,陕西省全面实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定下的目标。
能耗高、效率低、自动化水平较低等是多年前陕西缝纫、印包和齿轮发展的真实写照。陕西省整合了缝纫、印包和齿轮三个产业集群,支持引导集群共同发展,全面提升陕西省制造产业的竞争力。
“制造成本降低60%以上、不再依赖进口产品、提升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工人的收入……”这是陕西省实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后尝到的甜头。以传统的工业缝纫机为例,三角皮的传动方式速度只能打到2500—3500转/分。为了改进效率低、能耗高等缺陷,陕西省研发出了“数控一代”产品——电脑控制缝纫机,将它的转速提高到4000—5000转/分,效率大大提升。不仅如此,电脑控制技术的应用将自动剪线、自动抬压脚、自动夹线、自动扫线、自动加固缝纫、补针等功能效率提升40%。陕西省的缝制行业已处于国际领先,并掌握了核心技术。
截至目前,陕西省的数控缝纫机已经达到30多种。工业电脑缝纫机及伺服控制系统实现产品销售数量11.87万台(套),销售金额4.56亿元。这些智能化、模块化的工业缝纫机已经远销欧洲和美洲,在LV、HUGO BOSS等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企业广泛应用。此外,佛吉亚(FAURECIA)作为法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全球第六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目前已经订购700台。 □本报记者 吴宗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