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资福院青石大门曾被拆下建仓库 “这个青石门框,‘文革’期间我曾参与搬运到村里。”现年70岁的高山村村民刘连城说,1966年正值“破四旧”,生产队要建个仓库,但缺少木料石料,就拆了资福院取了那里的木料和石料来建。那会儿,他才21岁,和村里11个年轻人一起爬到高盖山上把资福院青石门框抬回村里,“从早到晚,我们抬了一整天,才把这个门框从山上弄下来,一人发了一斤米”。 刘连城说,搬下来的青石门框被用来做仓库门框,而资福院的一些石柱和石块可能被用于建地基。大概在2012年时,荒废的仓库被村民买去翻建房子。 “房主觉得这些青石柱雕刻对联,有点久远,不想用在新房里。”房主的邻居小刘说,当时房主也不知道怎么处置,就让人用车把柱子丢弃到路边的水沟里。 之后,村民每天从路边经过,但谁也没去注意,以为只是普通石柱,甚至有村民还将垃圾丢在上面。近两年,村里进行环卫整治,村民就用泥土把青石门框和垃圾一起填埋了。 “说起来,发现青石门框埋在路边也是巧合。”码头镇政府工作人员戴锦志说,近期,他带本报记者寻访欧阳詹文化遗址时,恰好与在外地工作的高山村村民聊天,意外发现高山村和尚坝埋了一副资福院的青石门框。 23日,戴锦志和村民刘建欣马上就到和尚坝查看,却发现现场除了杂草一无所有。无奈之下,跟友人几番联系后,确定位置没错,他又和村民拿着锄头去挖。最后,果真发现了青石门框。 如今,村民将青石门框和柱子放到高山村南岭山庄大院里暂时存放。“等资福院重修时,和碑记等一并交给高盖岩筹建委员会。”高山村党支部书记刘福源说。 “资福院青石门框和碑记一样,本身就是历史遗存,承载着历史信息。”雷永锻说,资福院重建时,能将以前构建加以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见证。 |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