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南安码头高山村挖出一副乾隆年间青石门框 曾被丢弃路边

2016-06-24 10:19:00 何雪莲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码头高山村挖出一副乾隆年间青石门框

系资福院所有 曾被丢弃路边埋进垃圾堆

东南网6月24日讯(南安商报记者 何雪莲 通讯员 戴锦志 文/图)昨日,在码头镇高山村村道和尚坝处,村民挖出一副200多年的青石门框。据了解,这是乾隆年间修建资福院的大门构件。

【现场】乾隆年间的门框被村民丢弃路边

昨日8时30分许,10多个高山村村民聚在和尚坝村道上,旁边的水沟杂草丛生,一台挖土机正小心翼翼地清除周边杂草和泥土。

村民告诉记者,高盖山上资福院的大门柱就被埋在这个水沟里。

几分钟后,一块刻着字的青石条从红泥土中逐渐显露出来,高山村村民刘建欣随即拿起锄头把石条两侧的泥土清理掉,一根裹着红泥的青石柱子出现在村民眼前。没多久,一条青石门顶斗、一条青石门下斗、三根石柱(两根普通石柱、一根青石柱子)和一个青石柱头相继被挖出。

“这个门顶斗、门下斗和两根刻着对联和花饰的青石柱子刚好是一副门框。”正在清洗石柱的村民老刘说。

经测量,两根青石柱长2.1米、宽47厘米,上下门斗长1.45米,是一副规格很大的门框。

一番清洗后,记者发现这副青石门框保存得相当完好。虽然石柱上对联有几个字像是被人为地凿除,但文字依稀可辨。只见一根柱子上方刻着“半壁名山千古画”,中间是块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笛的石雕,下方是花瓶石雕;另一根上方刻着“一堂灵佛万家春”,中间是块腾云麒麟回头的浮雕,下方也是花瓶石雕,雕刻精细、惟妙惟肖(左图)。

“这青石门框是乾隆年间修建资福院的,已有200多年历史。”码头镇欧阳詹研究会副会长雷永锻说,欧阳詹的祖父欧阳公在大唐咸亨年间,挥金布谷,在高盖山建了资福院,供僧众居住。资福院历经千余年,在数次兵荒马乱中遭到毁坏,屡经兴废,最后一次重建就在乾隆年间。

可是,资福院远在高盖山上,青石门框怎么会被人搬下山,丢弃在路边,填埋在水沟里?现在又怎么被发现的?

【讲述】资福院青石大门曾被拆下建仓库

“这个青石门框,‘文革’期间我曾参与搬运到村里。”现年70岁的高山村村民刘连城说,1966年正值“破四旧”,生产队要建个仓库,但缺少木料石料,就拆了资福院取了那里的木料和石料来建。那会儿,他才21岁,和村里11个年轻人一起爬到高盖山上把资福院青石门框抬回村里,“从早到晚,我们抬了一整天,才把这个门框从山上弄下来,一人发了一斤米”。

刘连城说,搬下来的青石门框被用来做仓库门框,而资福院的一些石柱和石块可能被用于建地基。大概在2012年时,荒废的仓库被村民买去翻建房子。

“房主觉得这些青石柱雕刻对联,有点久远,不想用在新房里。”房主的邻居小刘说,当时房主也不知道怎么处置,就让人用车把柱子丢弃到路边的水沟里。

之后,村民每天从路边经过,但谁也没去注意,以为只是普通石柱,甚至有村民还将垃圾丢在上面。近两年,村里进行环卫整治,村民就用泥土把青石门框和垃圾一起填埋了。

“说起来,发现青石门框埋在路边也是巧合。”码头镇政府工作人员戴锦志说,近期,他带本报记者寻访欧阳詹文化遗址时,恰好与在外地工作的高山村村民聊天,意外发现高山村和尚坝埋了一副资福院的青石门框。

23日,戴锦志和村民刘建欣马上就到和尚坝查看,却发现现场除了杂草一无所有。无奈之下,跟友人几番联系后,确定位置没错,他又和村民拿着锄头去挖。最后,果真发现了青石门框。

如今,村民将青石门框和柱子放到高山村南岭山庄大院里暂时存放。“等资福院重修时,和碑记等一并交给高盖岩筹建委员会。”高山村党支部书记刘福源说。

“资福院青石门框和碑记一样,本身就是历史遗存,承载着历史信息。”雷永锻说,资福院重建时,能将以前构建加以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见证。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