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市建设 > 正文
试点海绵城市 泉州东海有望先落地
2016-07-15 10:55:0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作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泉州已经有了田安公园等样本;泉州将构建城市雨水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的综合管控体系,争取在东海组团率先实现海绵城市落地

试点海绵城市 东海有望先落地

建设海绵城市旨在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作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泉州已经有了田安公园等样本;泉州市将构建城市雨水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的综合管控体系,争取在东海组团率先实现海绵城市落地

市区田安公园是泉州市首个以海绵城市标准建设的公园 (陈起拓 摄)

本报讯(记者张沼婢)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带来的强降雨,使多地内涝严重,成为媒体关注焦点。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内涝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顽疾。为此,泉州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加大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减少城市内涝。

雨洪粗放式管理在导致城市内涝的同时,往往对生态造成较大破坏。根除城市内涝的途径之一是重建地下管网,但因城区管网线路复杂、改造体量大,资金需求度高而难以实现。海绵城市因其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成为政策首选,至2020年我国相应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万亿。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虽属丰沛雨区,但过于集中的降水,常出现干旱和雨涝交替的现象,部分路段在暴雨天气会出现积水现象。对此,市人大代表蔡进强在去年两会召开时提出了“尽快启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建议称,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解渴财富,不再“城中看海”,海绵城市将为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为城市治水指明新方向。

作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泉州市已经有了许多新样本。如市区田安公园,是泉州市首个以海绵城市标准建设的公园。市区刺桐公园、成洲小游园等一些公园的建设改造,都采用了海绵城市理念。石狮市学府路改造,在规划层面即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具体实施上,主要是绿化带将建设涵水蓄水系统,地下将布设蓄水设施,绿化带表面不再是中间高、两边低,而是中间低、两边高。这也预示着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真正启动。

福建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泉州市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确保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中,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围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抓紧推进各项前期工作。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坚持生态为本,充分尊重自然循环,在规划、建设、建材选用上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

近日,《泉州市2016年城市工作要点》正式下发。泉州市将推进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完善排水防涝规划建设,构建城市雨水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的综合管控体系,争取在东海组团率先实现海绵城市落地。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积极探索“海绵”理念,让城市学会“呼吸”,才能让城市回归自然,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而这,将是对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绵里藏海”让城市自由呼吸

泉州正试点建设海绵城市,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中,20%以上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雨水可通过透水砖的缝隙渗透至地层

核心提示

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就近吸收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眼下,泉州正试点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本报记者 张沼婢 实习生 俞雪/文 张九强/图(除署名外)

市区多个“海绵体”公园投用

夏天的晚上,公园游人如织,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公园美景还承载着建设海绵城市的梦想。

打造会呼吸的公园

刺桐公园,位于市区刺桐路和津淮街交汇处西北侧,于1995年动工,两年后建成投用。近年来,泉州市政部门运用生态理念,对公园进行全方位“升级”,从园内道路的铺设,到树底草坪的设置,匠心独运,可以称得上是泉州城对海绵城市理念运用的典型示范。

走进刺桐公园,昔日略显狭窄的水泥道路经过翻修,换上了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通过生态透水材料的缝隙,雨水渗透至地层,彻底改变过去逢雨必积水的现象。园内的道路翻修加宽,走在大路两旁,绿树葱葱,各色鲜花点缀;漫步竹林小径,更是静谧清幽。公园四周的铁栅栏围墙已经拆除,只剩下三角梅和其他一些爬藤类植物,筑成一排绿篱。“拆墙透绿”,使园内景色与园外空间融成了一体。

原来的水泥道路经过翻修,换成了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

“海绵”已然成公园“标配”

如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已经充分融入了泉州市各公园的建设中。

市区成洲路小游园位于泉秀东街成洲路中段,占地总面积1650平方米。该园在规划施工过程中,始终贯彻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广场铺地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铺装方式,增加可透水面积。同时,绿地内的种植土回填至距离花围石顶面10厘米以下,雨季时绿地可形成一个“大水缸”,蓄集大量雨水,减轻降雨季节周边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负担。

置身于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湖畔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一股股带着海洋气息的风,仿佛从遥远的地方吹来,这是有着泉州味道的丝路风情。公园建设运用了海绵城市原理,让绿草自由生长在红瓦地面的缝隙间,让雨水、阳光渗透到地下,用生态循环的方式实现一次诗意的重生。

田安公园位于市区顺济桥至中芸洲桥景观区域的起始段,面积约100亩,沿江滨北路650米,路北侧是蕴藏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南片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是泉州市首个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公园。

泉州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王天祥表示,虽然造价可能会比较高,但以后的公园建设、改造,都要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

生态循环改造告别逢雨必涝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今后,新建公园将结合地势,因地制宜,通过可渗透广场、可循环材料栈道、透水绿道等共同构筑雨水收集净化系统,用“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力争建成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城市设施。

记者从市公园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科了解到,传统的水泥路面、沥青路面,雨水没办法存蓄,但使用一些生态透水材料后,这种情况将彻底改变。雨天时,雨水通过透水混凝土路面缝隙,渗透到底下的地层,能够存蓄一段时间;夏天气温升高,人站在这种路面上,能明显地感觉到湿度、温度与其他路面的差别,这就是海绵效应。

“从目前来看,效果是不错的。”市公园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只要一遇到小雨,公园内就会积水,而此次“尼伯特”台风到访带来强降雨,刺桐公园却没有出现积水现象。

“拆墙透绿”让园内生态与园外空间融为一体

■前景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 迎来高速扩张时期

根据泉州城市工作会议要求,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中,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增加“海绵体”比改造更划算

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人民政府将是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有责任明确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主要指标,并通过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具体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任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今后各地要将上述指标作为各地块开发的约束条件。

东海力争率先实现海绵城市落地

根据《泉州市2016年城市工作要点》,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方面,泉州市将推进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完善排水防涝规划建设,构建城市雨水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的综合管控体系,争取在东海组团率先实现海绵城市落地。

泉州2016年初步拟实施宜居环境建设项目794个,总投资23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7亿元。业内人士指出,这些项目,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带来重要机遇。

城区20%以上的面积

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泉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规范。

《指南》指出,泉州市既是台风频发、城市内涝易发的地区,也是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的地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福建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泉州市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确保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中,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泉州市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围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抓紧推进各项前期工作。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坚持生态为本,充分尊重自然循环,在规划、建设、建材选用上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

小竹林原本裸露的路面改铺了透水砖 (园林 供图)

■各方建议

不断总结经验 发展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新事物,因此,在建设过程必须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建设海绵城市应该尊重科学,不应过分夸大或贬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作用,不能一味地不看地质条件盲目投资。

让海绵城市

发挥更多作用

海绵城市是储水,也是净水,这些不起眼的“海绵体”要抓住80%的地表水,水流动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被净化。

专家介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与改造的主要途径是推广普及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建筑中水的回用。

首先,可将建筑中的灰色水和黑色水分离,将雨水、洗衣洗浴水和生活杂用水等污染程度较轻的“灰水”经简单处理后回用于冲厕,可实现节水30%。其次,通过绿色屋顶、透水地面和雨水储罐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净化既可以作为生活杂用水,也可以作为消防用水和应急用水。

今后对城市道路绿化带进行改造,可设置一些下凹式绿化带来接收雨水,地下铺上沙石,雨水经过“收、蓄、渗、排”的过程,通过植物吸收净化,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没有下渗的雨水排入蓄水槽,干旱时可用于植物或景观补水,实现雨水“慢排缓释”。对传统绿化带进行改造,既美观又实用,可发挥多重效益。

提前规划

推进建设

未来,渗、滞、蓄等源头减排方面的投资可在地块开发中落实。如果在城市开发建设之前就考虑好,在用地、规划、施工等审批环节中要求开发商落实好源头渗、滞、蓄等工程措施,把人居环境做好,政府可以减少投资,还可以带动土地的升值。

市人大代表蔡进强代表建议,组建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组织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发挥主导作用。海绵城市是一个全新概念,其建设不是单个部门(单位)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利等职能部门,合力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避免各自为政。

建海绵城市

就要有“海绵体”

以因地制宜为出发点,建设海绵城市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大力促进雨水渗透、进而实现“保湿”。而这些能够充当“海绵”的资源,更多的不是靠建设,而是靠保持。

泉州石全石美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是本地一家多年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公司。公司总经理王涛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是“城市的海绵”,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可资利用的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因此,在低影响开发建设方面,可以利用诸如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排水,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

他山之石 国外如何处理雨水

德国:高效集水平衡生态

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瑞士:雨水工程民众参与

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新加坡:疏导有方标准严格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张沼婢 俞雪 辑)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