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西街老宅见证“化仇为亲”传奇
2016-07-22 10:23:0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泉州西街内的“庄大厝”,台湾新北市板桥区西门街5号的“大观义学”,这两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建筑物,却共同隐藏着一段在台的泉漳籍人历史故事,也正是那段百年风雨历史,将这两幢建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清朝,3位有识之士以联姻、共设教育机构等方式化解在台泉漳籍人的纠纷,这个传奇故事记录在西街“庄大厝”、台湾新北“大观义学”两栋老建筑中——

泉州西街老宅见证“化仇为亲”传奇

庄大厝内一派萧疏景象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苏歆悦 文/图

核心提示

泉州西街内的“庄大厝”,台湾新北市板桥区西门街5号的“大观义学”,这两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建筑物,却共同隐藏着一段在台的泉漳籍人历史故事,也正是那段百年风雨历史,将这两幢建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泉州奇人化解百年纠葛

古时候,在民风剽悍的地区,乡民为了争夺水利设施、田地、庙宇等,因一言不合而起争斗的事件,屡见不鲜。有些乡村或姓氏族群甚至为此结怨数代人。而要化解这种矛盾,非有大智大慧之人不可为。

回望历史,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闽南人移垦台湾人数的不断增多,以祖籍地缘关系分类的社会群体在互相交往中难免发生龃龉与矛盾。根据多位台湾史研究学者共同编撰的《台案汇录己集》记载,从1769年到1865年,在台湾的泉州人与漳州人之间的争斗持续了将近100年。清代文学家姚莹在《东槎纪略》中隐晦指出,清代台湾社会由于吏治不良,导致社会失序,这为族群争斗提供了泛滥的温床。

就在危急关头,有3位有识之士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为双方进行调停,并且通过联姻打下友好的基础,还共同设立教育机构“大观学社”,借由教育的力量消弭仇恨,淡化分歧,促进和谐。往后,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争斗,即使偶有误会,也被轻易化解。

这三位“化仇为亲”的传奇人物就是泉州人庄正和漳州人林维让、林维源兄弟,而庄正的宅邸——“庄大厝”就在泉州西街原五塔巷与报春巷之间。

从门窗上的雕刻依稀能看出古厝往日的气派

“庄大厝”曾经辉煌气派

推开西街481号“庄大厝”的大门时,我们为那满目的萧疏而心生悲凉。这座曾经辉煌、气派的三进大厝,如今真可谓“田宅不治,草秽丛生”。四周墙垣有不同程度的塌陷,门厅间的土地龛满是蛛网,木制窗棂上不少楠木条已经脱落,只剩一个个黑洞示人。更不用提那满是荒草、无处置足的后花园,梁折架垮、砖裂墙开的书房了。即使是在大白天,整座大厝也透着一种令人无法排遣的幽邃、凄怆之感。

据带我们前去探察的庄正直系后裔庄女士透露,这座“庄大厝”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庄正府邸。最初,厝有三落是由庄正亲手建造的,后来庄正的子孙又陆续加盖了书房、后花园、护龙、果园等建筑物,总占地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

查阅史料,我们发现,庄正的父亲名唤庄舜琴,是位乡贡进士(即举人通过了会试,但未通过殿试),官授奉政大夫,在诗书礼学方面颇有造诣,他是从晋江锦美乡迁居至泉州西街五塔巷口的。庄正秉承父业,不仅在1862年中了清同治壬戌科的举人,而且官授内阁中书舍人,后加五品衔,被称作“珠国学士”。庄正之子庄鸿泽,是清光绪壬寅恩科举人。所以这庄氏祖孙三代都中过举,也实属不易。

当时要盖这样一处雕梁画栋的“庄大厝”,耗银之巨是可想而知的,庄正当时不过是位两袖清风的儒生,那他是怎么办到的呢?“庄正其实很穷,他能盖得起这幢大厝,是由于得到了林维源的资助。”庄女士说道,林维让、林维源两兄弟把妹妹林要姬许配给了庄正,从那时起,他们就对这位“妹夫”关怀有加,知道庄正盖厝缺银两,所以从台湾汇银至泉州帮了他一把。

庄大厝后花园的石桌

“化仇为亲”留佳话

且住!林维让、林维源是居住在台湾淡水板桥(今新北市板桥区)的漳州籍人士,他们是怎么结识庄正,又为何会让妹妹嫁给庄正的呢?

据庄正后裔庄钦厚老先生透露,庄正是位学识渊博的人,他曾一度前往台湾教学,在当地颇有威望,更被那里的泉州籍人士视为“头面人物”。而据台湾史料所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大台北地区又陆续出现严重争斗事件。林维让、林维源兄弟是板桥漳州人的领袖,也是林本源家族的管理者。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了乡亲的和睦相处,他们向泉州人的领袖之一庄正抛出“橄榄枝”,渴望与他一道寻求和解之道。对此,庄正立即反馈以同样的意愿。三人在剖露心扉之后发现志同道合,于是携手出面调停,并于1860年促使争斗双方达成和解。见庄正为人坦荡而且文采卓越,同时也为了表达和解诚意,林维让、林维源兄弟遂将妹妹林要姬许配给了庄正,成就一段“化仇为亲”的佳话。后来,在庄正提议下,林氏兄弟还出资设立“大观学社”,免费供泉漳人士及其子女读书,而庄正自己在学社中任教数年。如此一来,借由教育的力量,成功化解仇恨,促进了地方和谐。

如今,在台湾新北市板桥区“大观义学”内还有一块《大观义学古迹说明牌》(镌于1996年)记录着这段历史:“大观义学位于旧板桥东北,前临城墙,后倚民宅,左为文昌街,因面对大屯、观音二山而得名……1859年(清咸丰九年)台湾北部漳泉械斗,死伤甚重,翌年和解。为消弭纷争,由漳州人林本源家族之林维让、林维源兄弟之妹嫁与泉州人庄正为妻,后由庄正提议,徐士芳捐部分土地,林维让两兄弟出资于1863年(同治二年)共创‘大观学社’(后改名‘大观书社’)以谋漳泉之士往来。1873年(同治十二年)改为‘大观义学’,自此板桥及淡北文风鼎盛,对移风易俗有很大的贡献……”

庄大厝周边植物繁茂

古大厝见证两姓奇缘

不知道是否巧合,庄正在1862年中举之后,被朝廷授予内阁中书舍人一职,后加五品衔;林维源则在1876年代表林家捐献50万银圆,响应福建巡抚丁日昌加强海防的号召,得授内阁中书官衔。单就这官衔而言,两人还可称得上是“同僚”。林维源之子——近代工商界巨子林尔康在厦门时,因思念台北,于1913年仿照老家板桥别墅兴建了厦门的菽庄花园,此为后话。

“林要姬嫁入庄家后,林维让、林维源两兄弟对这位远嫁的妹妹仍然十分关心,不时打发家人前来询问近况。”庄钦厚告诉记者,当时庄正的家里实在太穷了,经常连饭都吃不饱,林要姬和婢女甚至不得不把用来洗脸美容用的绿豆粉膏,拌水勾芡煮了充饥。思念在台亲人时,庄正之妻会同婢女一道返回娘家探亲。但是在封建时代,“老婆回娘家”这种事发生得太频繁,不免令庄正有些难堪。于是,庄正想了个法子——在夫妻二人的衣柜上洋洋洒洒赋诗一首,以华美的词赋暗示夫妻俩应同甘共苦。妻子林要姬冰雪聪明,回家一见这诗句立即醒悟,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娘家。庄正夫妇在泉州恩爱地度过了余生。

“可惜,西街庄大厝由于庄氏后人陆续搬走,年久失修,眼见快要成为废墟了。庄林两姓的这段旷世美闻,不知会不会随之散失在人间啊!”庄钦厚忧心忡忡地说道。

后花园榕树甚至长在了墙上

台湾新北市板桥区的《大观义学古迹说明牌》见证历史

庄氏后人还留有该厝的地契等物

土地龛蛛网纵横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