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建技艺 获誉“当代艺匠”
陈实生研究古建技艺已有42年 本报讯 (记者黄雅珊 杨婷婷 文/图)“屋檐下做了11层干砖纹路,其中最底部是丁字形,希望人丁兴旺,往上一层是河沟形,希望财源滚滚来……”站在自己参与修缮的泉州市区西街宋宅洋楼前,发丝斑白的陈实生指着每一处砖构件,娓娓道来。日前,在中华传统建筑艺术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暨全国首届寻找“当代艺匠”活动中,他获得“中华传统建筑艺术传承与创新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陈实生,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人,资深古建专家,闽南传统建筑技艺代表性人物。虽已69岁,但每接手一处古建工程,他必亲临现场,亲自添砖加瓦。他说,不是信不过徒儿和工人,而是他看到古建工程就手痒,闲不下来。 始建于1912年的西街116号宋宅后座洋楼于去年启动修缮,陈实生负责修缮砖砌部分,今年6月底已完工。于他而言,这次修缮没有任何难度,因为只需修旧如旧,而洋楼的砖砌工艺,对他这位有着42年工龄的老师傅而言,不过是信手拈来。不过,工艺不难,收砖倒花了不少工夫。“修旧如旧,就要找同时代的砖,我只能到各地去收废弃古大厝拆下来的砖。”他说,收得多的一户能收两三百块砖,但少的只有一百多块,为此,他走遍晋江的各个角落,终于收集了两万多块古砖。 除了砖砌工艺,在古建方面的其他工艺,陈实生皆有涉足。他才13岁时,便在父辈的引领下,一步步掌握了闽南古建筑的营造工艺。对闽南传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工艺十分热爱的他认为,闽南古建筑中的每一个窗格子、每一面墙、每一个屋檐,都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美学,技术含量高,是有灵魂、有独特韵味的建筑设计,堪称古代建筑艺术的大集锦。因此,在每一次的古建筑建设中,他都精雕细琢,力求尽善尽美。几十年来,他主持修缮承建的具有闽南古建筑特色的寺庙、祠堂、牌坊、亭阁大大小小上百座,遍及祖国大陆、台湾以及印尼、新加坡等地。 虽然古建筑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但在保护传统古建筑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市场对古建筑技艺及工艺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去年,陈实生创立了自己的古建园林公司,集结了众多古建园林规划设计、古建设计及施工的人才。这些年来,他和他的古建团队承建了一系列的闽南古建筑,典型的有厦门鼓浪屿闽南四落大厝(中华路25号)、厦门观音寺、厦门南普陀寺、石狮雪上祖厝、泉州西街116号洋楼(近现代优秀建筑)、南安石井中宪第演武厅(国家级文物)等。 作为闽南古建行业的一员,陈实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人们对闽南文化的重塑之心、对闽南古建筑的保护之心。他说:“研究闽南古建筑技艺、建设修缮更多的闽南古建筑是我的乐趣,也是我的职责。我希望更多的人走入这个行列,共同保护好我们的传统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