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要闻 > 正文

泉州激活基层党员“引擎” 实现精准扶贫

2016-08-17 10:48:1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激活基层“引擎” 实现精准扶贫

秀溪村党员干部指导农户修剪龙眼树 (戴涵琦 摄)

核心提示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泉州市创新开展“承诺、践诺、评诺”工作,引导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党员强化权利义务观念,以实际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今年全市农业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打好扶贫攻坚战,必须聚焦“精准”二字,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贫困人口上。如何激活基层党员“三诺”引擎,让基层贫困户得到精准扶贫?记者近日深入泉港、安溪和德化部分乡村基层,寻找典型案例。

泉港秀溪 推进15个项目建设 带村民“走出大山”

位于泉港区涂岭镇东北部的秀溪村四面环山,是泉州市革命老区基点村,现有人口1239人,村民主要种植龙眼、枇杷、甘蔗、西瓜和水稻等农作物。两年前,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到5000元,村级财政收入仅6000元,是典型的“空壳村”,去年还被列为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作为秀溪村党支部书记,廖怀忠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摆在了工作的重点,他发动全村41名党员干部实地走访村民代表及贫困户等重点人群,挨家挨户了解村情、民情,并结合村里实际,总结出一条“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为村里6户因病、因残导致的困难户争取资金补助,帮助申请临时救济资金,扶持其发展农业;对3户供学负担困难户实施慈善爱心助学……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走上富裕之路,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记者在秀溪村党员“承诺、践诺、评诺”情况栏里看到,廖怀忠承诺的项目是“村主干道硬化拓宽”。在廖怀忠的牵头下,该项目已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3000米村主干道路基拓宽,并对部分急弯进行取直。他表示,下阶段将继续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在年底前完成这3000米拓宽路面的水泥硬化,从而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减少农作物运输成本。

致力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党员还有李成英,她的承诺是“帮助贫困户柯瑞清在年底前实现全面脱贫,月增收达到1500—2000元”。今年以来,她通过技术指导、争取资金、免费办理商业保险等措施鼓励柯瑞清发展养殖业。近期,李成英还帮助柯瑞清买了200多只鸭苗,到位后,养殖场的规模将扩大一倍。

“以特色休闲为品牌,助推群众增收致富。”这是秀溪村走向致富的特色道路,该村正以原有的农业产业基础为依托,打造枇杷基地、黑甘蔗种植基地、油茶基地等三大特色农业基地。今年4月9日,以“人间四月天,秀溪枇杷鲜”为主题,该村举办了首届秀溪村枇杷采摘节,不仅提升了秀溪村特色农业的知名度,还进一步带动枇杷膏等深加工农产品的销售。

根据《泉港区农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方案》标准,秀溪村目前还有建档立卡扶贫户7户。廖怀忠表示:“下阶段将通过深入开展技能培训、解决就业、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等方式,扎实推进15个项目建设,帮助村民尽早脱贫。”

□本报记者 吴宗宝 实习生 张严槟

安溪鸿福 变“输血”为“造血” 让脱贫更加精准

“变‘输血'为‘造血',帮助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这是省派驻村蹲点干部、厦门市集美区地税局副局长陈团章去年对安溪县蓬莱镇鸿福村村民写下的承诺。一年来,鸿福村的扶贫路子从“输血”向“造血”转变,逐步形成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

去年,陈团章主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申请,希望回乡帮扶困难群众脱贫。在他看来,这是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肩负起的使命。同时,因为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条件困难,吃过很多苦,想用一己之力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进村入户访村民,与群众拉家常,找村“两委”成员了解村情民情……来到鸿福村后,陈团章便和其他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摸底村里贫困户的情况,建立村情民情台账,“对村民反映强烈、急盼解决的问题进行收集,不断理清帮扶措施和发展思路”。经摸底调查,全村312户常驻村民中,符合国家、省、市扶贫标准规定的有45户。

帮扶行动如何做到精准到户、到人,让贫困户真正实现脱贫?这是陈团章思考最久的问题。他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专题会议,与其他党员干部共同研究贫困户帮扶工作。他认为,要想真正脱掉贫困的帽子,不能一味地“输血”,而是要为他们“造血”,自食其力才是脱贫的最好出路。为更加精准扶贫,他从贫困户中筛选出26个特困户,给予每户3000元项目帮扶资金,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发展饲养业。

沿着鸿福村的山坳走去,有座破旧的瓦房,部分瓦片因年久失修散落在地上,这里便是陈团章的挂钩帮扶对象李鑫裕的家。几年前,李鑫裕的父亲病逝,家庭的担子落到母亲洪敬芬的肩上,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加上两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洪敬芬捉襟见肘。

陈团章先后为洪敬芬一家争取到5000元资金,帮助其发展家庭饲养业。在此鼓励下,洪敬芬自食其力,黑猪养殖从去年的1只增加到如今的4只,还养了30多只鸡鸭。“预计能卖个上万元,到时候再养更多的猪……”洪敬芬说。如今,圈里的牲畜已成为洪敬芬一家子的固定收入来源。拿着陈团章送到手中的慰问金,洪敬芬十分感动:“感谢党委、政府的帮扶,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要让贫困户彻底脱贫,还需建立长效帮扶机构。”今年3月,陈团章在村里带头筹建了慈善会,广泛发动乡贤捐资。截至目前,该慈善会已筹集慈善基金292万元,将成为贫困户的资金后盾。蓬莱镇30个村落中,已有26个村建立了类似的慈善会。

回顾一年来的扶贫工作,陈团章逐步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如今,这个“造血机器”正在蓬莱深山发挥作用。陈团章告诉记者:“这一年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村里的贫困户找到了新的出路、新的希望。”

□本报记者 吴宗宝 实习生 李婉婷 通讯员 张晓斌

德化龙阙 “合作社+贫困户” 鼓起贫困户钱袋子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德化县三班镇龙阙村党支部围绕“三诺”工作,引导32名党员建立“党员承诺台账”。

在庄严的党旗下,党员刘志军做出自己的承诺:“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时刻为群众着想;行动上,帮困济贫,为群众教授致富经验、传递致富信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既然作出承诺,就要付诸行动。依托德化县戴云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十多年的养殖技术和产品销路的资源优势,刘志军在村里牵头探索实施“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鼓励贫困户发展黑鸡养殖业,帮助他们解决养殖资金、养殖技术、产品销路难题,走上脱贫轨道。

在经过实地走访摸底后,合作社将15个有能力饲养黑鸡的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名单,并免费为每个贫困户提供30—50只母鸡,以每颗鸡蛋2元钱的价格向贫困户回购。当母鸡产蛋量达到300粒时,贫困户还能到合作社换新母鸡。考虑到贫困户发展家庭养殖业存在技术难题,合作社每季度都会聘请县里的养殖专家为其开展技术培训。

“以前就靠几块田地生活,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72岁高龄的刘建水老人是村里的15个贫困户之一,由于妻子已经过世,大儿子外出务工收入甚少,小儿子患有痴呆症,他不得不一个人边照顾小儿子,边到田里干农活。为了缓解老人的经济压力,刘志军利用合作社资源,为老人免费送来了30多只母鸡,并多次组织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到他家里指导养殖。

30只母鸡,每天能产15颗鸡蛋,每颗鸡蛋卖给合作社2元,刘建水终于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他微笑着告诉记者:“除去成本,一年能挣个六七千元,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在刘建水身上初见成效。目前,全村有120多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年增收达到了11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龙阙村的脱贫致富之路还辐射带动了龙浔、盖德、雷峰、南埕等13个乡镇的养殖专业户,全县黑鸡存栏数达到130多万羽,养殖黑鸡成为德化县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经济产业。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刘志军表示:“今后将每年为需要帮扶的贫困户进行主动帮扶,帮他们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这也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

□本报记者 吴宗宝 实习生 李婉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