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泉港区土坑村鲜为人知的海丝盛世 期待荣光再现

2016-08-22 08:23:18 刘燕婷 谢明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海神信仰早过妈祖

在“海丝泉州土坑港市遗址”申遗专家指导组组长庄景辉教授看来,在十几个申遗点中,土坑港市遗址独具特色,它的加入将使泉州海丝申遗的内涵更完整、更丰富。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土坑港市便是这众多港口中的一个,此前,这里对“海丝”史料的研究并不多。“土坑最近才被列入申遗名单,根据申遗时间表,余下的时间已很紧迫。”庄景辉和他的厦大专家团队,对土坑村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专家调研发现,早在唐、五代,土坑村就有聚落居住,参与海洋贸易,并在村中建造祭拜神庙,祈求平安。清嘉庆版《惠安县志》载:“大蚶庙在添奇铺海滨,昔海涛汹涌,有物轮困高大,乘潮而至,乡人异之,为立庙。海商祈风亦能分帆南北,五代、南唐封光济王。”他介绍道,土坑村对光济王的海神信仰甚至比妈祖还要早,至今还留存着的大蚶庙,见证当时海洋贸易的点滴。

泉港地区自古海运发达,是东南“海丝”重地,与泉州古港码头自东北向东南连成一线。早在宋代,肖厝港就有与南洋群岛通行的记载。在地理位置上,土坑村介于肖厝港和峰尾港之间,先民就依托肖厝港“水深港阔”的优势,和峰尾港半岛天然避风港湾的特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贸易,土坑村可供大船停靠的屿仔壁港,发展基础得天独厚。

三支海商船队诞生后

明朝1404年间,莆田的刘宗孔家族迁居土坑村,使得明清时期土坑村的海贸发展空前繁荣,诞生了三支海商船队:刘端弘(俗称“刘百万”)船队拥有二十艘三桅洋船,其长子刘建珍拥有十八艘,刘百万堂兄弟刘端山则有十六艘同类洋船。屿仔壁港也因此成为土坑村的主要海港。

海路走我国厦门、宁波、台湾及日本琉球,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后龙镇上西村部的肖山清音寺碑记,记载了当时土坑村与菲律宾、日本、我国台湾等地的海上交流非常便捷。

明朝永乐至清代乾隆年间,刘氏后代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40多座古大厝,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海洋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土坑经济的繁荣,土坑刘氏族人全民经商,有房子就做生意,古厝的前部为店面,后部为仓库、住宅,形成了“街在古宅、宅在街中”的商业格局。

两条最主要的古街现在还遗存着,当时的经营范围以海商为主,延伸发展到当铺、药铺、布店、杉行、冶铁等行业,仅当铺就有振铺、来铺、仁来、宜兴、振义、施布等八处。

如今村里保存下来的古大厝,依旧可以洞悉当时的盛景。因为也肩负着店铺功用,古厝沿街的窗户比传统闽南古厝多且大。“木窗户一放下便成为货架,窗户下方还有两根凸出的石条可做支架,这在别处的古厝都很少见。”庄景辉介绍。

在海商经济的推进下,土坑村形成了以屿仔壁港为主要港口,祠堂口、施布口两条主街道,厦门口市码头为主要货物聚散地的规模庞大的港市。土坑街也因此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港市商业街,商业辐射厦门、泉州、莆田、广东、海南、港澳台等地,境外主要为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