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将进一步论证 沧海桑田,如今,土坑村靠泉港沿海大通道一侧的“屿仔壁”港口遗址,海岸淤泥堆积,只有几艘小船横陈在此。村人介绍,在海堤和沿海大通道修建之前,该港口依旧是货物的重要中转站。 厦门口市码头,已不见潮涨潮落,亦不复昔日船只鳞集、商贾咸聚的繁华。淤泥越积越深,海岸线越退越远,村民加盖的房屋也让码头变得越来越小,越埋越深。 现在的厦门口市的遗址,眼前是一片种着蔬菜和亚热带果树的田地,已看不出码头的踪影。土坑港市遗址被列入申遗名单后,厦门口市码头开始了考古钻探,在1.2米至1.8米深的淤泥下,专家终于看到了被层层掩埋的海泥堆积。在对近3万平方米的港口遗址挖掘后,陆海分界线终于明了,在考古勘探区域发现了海岸、海滩、海沟、进出口等迹象。 紧接着,专家将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历史实物依据。 □延伸阅读 什么是“土坑港市”? 庄景辉提出了土坑港市“一港两街一码头”的构成体系,理清了土坑港市“始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历史脉络。“一港”指的是屿仔壁港,“两街”是现仍保存着的施布口古街、祠堂前古街,“一码头”即厦门口市码头。庄景辉介绍,“港市”,是指在与海外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时,因这个港口而形成市场、聚落。港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泉州港口那么多,但土坑的港市,几百年间都是由同一个姓氏的家族,在这里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海上贸易,这是土坑港市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现在居住在土坑村的村民,全为刘氏后人,这里刘氏家族的海商文化已形同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成为了整个土坑港市遗址海丝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为啥叫“厦门口市”? “厦门口市,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当时闽南话都将这个码头称为‘下面的码头’,‘下面’闽南语与‘厦门’很相似,后来就演变成‘厦门口市’的称呼。”庄景辉带领的团队,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说,以往海上的船停靠在屿仔壁港,一艘艘小船将船上的货物进行分装,然后再运到厦门口市码头,上岸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