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 军用包上写满同学签名 高中毕业17年了,80后小王还存着陪伴了3年的书包。 小王是惠安人,高中就读于惠安一中。这个军绿色的军用书包,是1996年高一开学前,他在军用小卖部里买的,花了10多元。小王说,那时班级有五六十个人,他们一行比较顽皮的小伙伴,都对军人有崇拜感,也喜欢军用品。大家买来军绿色的包,再用圆珠笔在包上画出喜欢的品牌,“我画的是李宁,那时经济条件不好,没人攀比名牌,反而都觉得背个军绿色的包很酷!” 高考结束,小王没有买留言本,便让大家在书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四五十个名字布满整个书包。 如今,小王是惠安的一名人民警察,高三并肩作战的奋斗,封存在这个密密麻麻写满签名的书包上。 70后 妈妈缝制的碎花书包 小学时背的碎花单肩挎包书包,至今仍让谢老师记忆犹新。 谢老师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泉州,舅舅是个缝纫师傅,平时总会剩一些边角料,母亲将这些边角料要来拼接,缝制成碎花书包。“书包正面的正中间,还会缝上一朵花。”谢老师说,到了小学高年级,书多了,姐姐用过的大号碎花书包就退下来给她用,而哥哥背的就是阳刚的军绿色挎包,挎包上还有一颗五角星。 如今,已经当老师20多年的她,看着孩子们背着五颜六色的书包,有些感慨,“那时上学同学们基本背的都是自制的书包,到了初中,双肩包才渐渐流行,现在已经见不到这种复古的手工书包了。” 谢老师说,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买拉杆书包,但她还是青睐自重轻一些的书包,“那时的碎花布包,现在想来还觉得好看又实用”。 50后 书一卷放进裤子口袋 “把书一卷,放在裤子口袋里就去上学了,哪里有书包。”今年73岁的黄阿伯说,在他们那个年代,没有书包的概念。黄阿伯说,洛江当时是个农村,大部分家庭都穷,班上只有一两个家境好的同学,家里舍得用布缝个袋子当书包用。 黄阿伯上5年级时,才用上书包。因为当时学算术要用到算盘,父亲担心他贪玩把算盘丢了,就用一件旧衣服,缝了个大袋子给他背着。 “能装书的就是书包,有得用就很高兴”,黄阿伯说,那时候穷,能上学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可以不用干农活。他读小学时,也没有文具,就一根铅笔用到握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