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国家食药监局网站近日发布修订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上的禁忌项目,须添加说明“新生儿、婴幼儿禁用”、“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等警示语。这也就意味着,新生儿黄疸治疗将禁止使用茵栀黄注射液。
这则消息很快在朋友圈广为传播,部分公众号以“茵栀黄从此禁用于婴幼儿,别再用来退黄疸啦”、“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婴幼儿食用茵栀黄”等为标题,撰写大篇幅“解读”,引发不少妈妈的担忧。昨日,记者从泉州市儿童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了解到,茵栀黄注射液早已停用,但口服的茵栀黄口服液及颗粒仍然可用。泉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林志斌说,部分公众号的推文都是以偏概全,家长别盲目相信,不必恐慌。
茵栀黄注射液将禁止用在婴幼儿身上
别太惊慌:
口服液、颗粒仍可用,请遵医嘱
“我儿子已经读幼儿园,他刚出生时有黄疸,医生开出的药物里就有茵栀黄。”泉州市区30岁出头的陈妈妈记得,儿子当时吃的是“茵栀黄口服颗粒”,“身边好多亲人好友的孩子,都吃过这个药”,可这两天在微信上看到“茵栀黄从此禁用于婴幼儿”的帖子后,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茵栀黄是一种中药合剂,主要成分有茵陈、栀子、大黄、金银花,用于黄疸的退黄治疗。市面上的茵栀黄,有注射液、口服药、颗粒等多种类型。
“此次国家修订的是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市民要分清楚:注射液和口服药、颗粒等不一样。”泉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林志斌说,茵栀黄注射液属于中成药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因为不是很稳定,有可能会产生过敏性反应,如皮疹甚至休克。此前没有关于茵栀黄注射液禁用于婴幼儿的规定,但在他的印象和了解里,至少这十几年来,他们医院都没有用过茵栀黄注射液,泉州市里高级别的医院也都不会用这种中成药注射剂。
“我们医院从来不用中成药的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也一直没用。”泉州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庄婉珠也如此说道。泉州市食药监局工作人员称,此前并没有对全市茵栀黄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下周可能对各大医院做个摸底了解,泉州也没有生产茵栀黄注射液的制药企业。
“茵栀黄注射液禁用于婴幼儿,但不意味着口服药、颗粒等也不可以。”林志斌说,目前,茵栀黄口服药、颗粒都是治疗婴幼儿黄疸的常用药,它主要是清热解毒,增加排便,副作用是会拉肚子,并不适用所有黄疸症状,要遵医嘱。
微科普:
不要迷信背黄枝、洗黄枝偏方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一般在新生儿出生的2~3天内开始表现出来,眼睛先黄,而后是面部变黄,从上而下到手、足,5~7天的黄疸数值达到最高,10天到两个礼拜左右,就会消退。林志斌说,如果黄疸数值不高,消退时间也基本在这个时间段内,就不用治疗。
假如孩子出生后,黄疸发生的进度很快,如一两天内就黄得厉害,或黄疸数值很高,或是在正常时间段内没有消退,就要及时治疗。
林志斌说,黄疸虽常见,但家长一定不要以为是小问题,黄疸的诱因有多种,又复杂,家长切不可迷信如背黄枝、洗黄枝这样的民间偏方(黄枝,一种植物,闽南地区有偏方说,或煮水洗身,或挂在身上可治疗黄疸),因为不同的病症,要用不同的办法科学治疗。黄疸分为两种,一是间接胆红素血症,二是直接胆红素血症,间接胆红素的数值大概达到12.9mg/dl,或221微摩尔/升,就算较高;直接胆红素的数值大概达到2mg/dl,或34.2微摩尔/升,就算较高;早产儿的间接胆红素大概达到15mg/dl,或256微摩尔/升时,就要引起充分重视,“两种病症最好是通过肝功能血检来分辨,并对症下药,家长切勿自行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如果是间接胆红素数值过高,会导致耳聋、智力瘫痪等。早产儿、缺氧儿、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低血糖等症状的新生儿患黄疸时,要高度重视。这种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是,蓝光治疗,“会直接破坏胆红素,增加大便次数,也可能导致发烧的副作用”,也可以通过补充白蛋白来治疗,家长要配合医生的诊断来选择治疗方法。若是直接胆红素过高,可能是因为肝胆的代谢出问题,如果是肠道益生菌缺乏造成,一般补充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吃茵栀黄口服颗粒,加快肠肝循环,减低直接胆红素,但症状严重的话,就需要住院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