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南安乐峰有座清朝驿站至今已216年 名字由来跟晒龙袍有关

2016-09-07 10:42:55 黄俊涛 宋海林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乐峰有座清朝驿站 至今已有216年

名字由来跟潘厝祠堂晒龙袍有关

竹仔驿已无人居住。

东南网9月7日讯(南安商报记者 黄俊涛 宋海林 通讯员 李志榕 潘小青 潘玉山 文/图)在乐峰镇炉山村慕美山东侧,有一座名叫“竹仔驿”清朝驿站,至今已有216年的历史了。

昨日,在68岁的退休教师潘玉山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驿站,听他讲述这个清朝官员“招待所”的故事。

驿站装修华丽 如今破败萧条

昨日,记者在驿站看到,这里占地650多平方米,主房有10间,左右护厝各14间。大门两边均有彩色花雕,描绘着长亭、瘦马、马夫、翠柳等景物,生动有趣。门窗屏风雕刻细腻,漆光照人,地板铺的是当时最上等的仙游红砖。

潘玉山说,1949年至1982年,他都住在驿站。现在竹仔驿除了过年过节祭祖外,已不再住人。由于长年无人看管,目前开始坍塌了。更让人痛心的是,由于无人照管,小偷多次挖走了驿站的木雕、石珠等物品。

记者走进大门,又见一个内门,左右还各有2个小门。“古代,大官走大内门,其他均从两侧小门出入。”潘玉山说,这座驿站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竹仔驿人以前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堂皇靓丽的祖厝里。

曾在驿站住过的61岁村民潘少华说,他10岁时,奶奶告诉他,家里曾被烧过。“1930年,军阀到这里烧掉驿站,奶奶与家人举家迁移,军阀走后,他们才回来。”

记者发现,大堂木梁确有被烧过的痕迹。潘玉山说,现在竹仔驿人纷纷在祖厝的周围建起了新住宅。1994年,最后一家人也从祖厝搬走,从此驿站更是萧条破败。“我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真想大家能够筹资恢复驿站的原貌,保护好儿时的记忆。”

因招待过泉州知府 得名“竹仔驿”

“这驿站名字的由来大有故事。”潘玉山说,清康熙年间,乐峰镇有个行伍出身的人叫潘承家,因救驾有功,康熙皇帝诰封“四代一品”,官任御林军左都督、广东碣石总兵,还特赐龙袍一件。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三月初六日潘承家辞世,这件龙袍由当时的潘厝祠堂保管。每年六月初六,潘厝祠堂的人就会将龙袍取出晒太阳。

据《潘氏族谱》记载,有一年,泉州知府往福州办事,路过炉内潘地界,行至“南坑岭头”,先遣人员报告,炉内潘厝祠堂门口正在晒龙袍,泉州知府闻知,立即弃轿,从上午9点一直跪到太阳下山。

当晚泉州知府一行10余人就借宿在慕美村一户农舍里。农舍主人热情接待了他们,还搜集了很多山竹子用来照明,供泉州知府办公、读书。泉州知府感激农舍主人的诚意,即刻提笔行文,将此平屋取名为“竹仔驿”,下令拨银资助农家主人重修平屋,并要求“竹仔驿”从今以后作为地方官吏、公差人员出行住宿的“驿馆”。

潘玉山告诉记者,竹仔驿近300多人均属于潘氏家族。当年的农舍主人也隶属于竹仔驿人。祖先就是泉州笋江炉内潘氏始祖潘世贵的第十七世孙,讳名潘文淡,也是竹仔驿后人的第一世祖先。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