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朱熹与泉州的不解之缘

2016-09-23 11:22:4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朱熹足迹遍及泉州郡治及泉属各县,对泉州人事、风物的吟咏诗达100多首;在泉州留下的文化遗存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就有100多处;南宋泉州相继创建的几所书院,几乎都与朱熹有关系;复兴朱子文化,海峡两岸极易产生共鸣——

朱熹与泉州的不解之缘

位于安海的石井书院,与朱熹一家三代都有关系。图为石井书院内景。(陈小阳 摄)

本报讯 (记者吴拏云)近日,泉州紫阳朱子研究院正式成立,这被学术界视为朱子文化在泉州的一次新“萌芽”,关于朱子文化发展前景的讨论,一时成为泉州文化圈的一个热门话题。

泉州紫阳朱子研究院院长林建康表示,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朱熹在全国各地创建、修复或者读书、讲学的书院多达60多所。南宋泉州相继创建的几所书院,几乎都与朱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是朱熹亲自创建的,如九日山书院和小山丛竹书院;有的是朱熹讲过学的地方,如石井书院和杨林书院;有的则是为纪念朱熹而创建的,如文公书院。“朱熹在泉州聚徒讲学,总结教育经验,刮起倡学之风,直接推动了南宋时期泉州书院的兴盛,也使朱子学说在泉州拥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并为‘闽学’在后世的开枝散叶,提供了充足的精神与文化养料。复兴朱子文化不是为了简单复读经典,而是要让经典‘活’起来,通过新的诠释,让朱子文化成为社会公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抓手。”

散文家林清玄曾说,人生如茶,三起三落,方有味道。言下之意便是,不经历坎坷,不足以品尝人生的最真滋味。历史中有众多圣贤猛士,一生中备受苦难折磨,最终百炼成钢。如战国被挖去膝盖骨的孙膑,西汉饱受身体与精神屈辱的司马迁,明代屡次被打入大牢的俞大猷,他们悲欢的姿态,甜涩的生涯,入木三分地在史册中勾勒出风雨浇铸的灵魂。说到这,不能不提南宋的朱熹朱老夫子了。晚年遭遇“庆元党禁”,朱熹似乎是在悲凄中度过余生,但他的理学思想却对后世的元、明、清三朝影响巨大,是中国教育史上能比肩孔子之人。命途多舛,实际上更加“优化”了他在理学中的历史地位。南宋词人辛弃疾就称他“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朱熹病逝于1200年4月23日,迄今816年有余。但是泉州人从没忘记他对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评价——“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佛国”“圣人”其实也是泉州人对于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一种深层次的认同。“凛凛犹生”的不光是朱熹的精神,还有他的学说。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欲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欲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这是朱熹对自己“平生为学”的总结。“如今,越来越多的泉州人在工作、生活中自觉重拾朱子文化的精髓,随文解义、注重义理,明辨是非、图新开放。”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表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多变的社会,传承朱子文化,有助于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检验我们泉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色。

朱熹多次到过泉州境内的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区,在诸多名山胜景留下诗作:泉州东海法石村宝觉山上至今保留有朱子所题的匾额;朱熹在游览安溪山水期间还品题了“清溪八景”;他曾经在永春县桃城镇环翠亭论诗讲学,留下了“青蛙带枷镶环翠”的传说。九日山文管所原主任胡家其告诉记者,朱熹在泉时,曾多次游历九日山,且在不同的心境之下,留下了不同意境的诗歌。首次游九日山,朱熹留下了《题廊然亭》、《题九日山》等诗,而后又与泉州名士傅自得月夜载酒泛舟金溪,留下了“扁舟转空阔,烟水浩将平。月色中流满,秋声两岸生”等诗句。“泉州的朱子文化遗存应该被合理地保护、利用起来,使朱子文化的优秀内容能辉耀古城。”他说。

泉州师院图书馆馆长苏黎明在《闽南文化与朱熹思想的形成发展》一文中称,朱熹生平对教育高度重视,他关于教育的诸多见解以及在闽南所从事的许多促进教育的活动,不仅对南宋以来闽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繁荣起了重大推动作用,而且对闽南民俗民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教化后,“士君子服习诗书,敦尚礼义,贤才奋兴,彬彬日盛”。台湾岛内也有多地建有奉祀朱熹的朱子祠堂,台湾地区一些孔庙每次祭孔之后再祭朱,已形成了“紫阳儒宗、海隅仰止”的浓厚氛围。从这一角度看,复兴朱子文化,令其思想与教化之德泽遍及海峡两岸,成为连接两岸人民的重要文化纽带,亦将是一大幸事。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