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木偶冠帽的部分过程(彬彬供图)
一意孤行爱木偶的天分
为了更接近木偶戏,还是初中生的王啸波,在得知外公有个要好的朋友,是晋江李家班布袋戏团的李文炳先生,便央求着外公介绍认识。在那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外公手写了一张纸条,告知这位好友,自己的孙儿唐突拜访,想请教木偶知识。
一代代人成长,一代代人老去,时光卷走他人的故事,也带走了传统戏曲最好的年代。“木偶戏都快没了,难得有人如此纯粹地喜欢。”60几岁的李文炳用最热情的礼仪,接待了十几岁稚嫩的王啸波。一老一少热情地探讨着和木偶有关的各种话题,末了,老人借给他一尊舞台用的木偶。这是第一次握着真正的木偶,王啸波兴奋极了。
很多人都无从得知自己的天赋,而王啸波知道,自己有着一意孤行爱木偶的天分。往后一得空,他便往李文炳家中跑,两个人成了忘年交。老人教他行当的分类,告诉他每个冠帽是用来干什么的,剧团表演时,老人也总带上他。一次下乡去青阳演出,回程的路,两人一前一后地坐在摩托车上,如同祖孙二人,夜风从耳边疾驰而过,那种感动温暖至今。
知道王啸波爱制作冠帽,老人把废弃的木偶冠帽上的绒球一一收集送给他。在一次正式的表演中,王啸波做的“国公帽”被老人用在了舞台上,这给了当时正在读高中的王啸波莫大鼓舞。
打个飞的去台湾找知己
“爱好当工作,会是件痛苦的事。”王啸波大学选了舞台设计,从业选择了媒体。冠帽制作的爱好,不为谋生,不变现,一切只为自娱自乐。
“我的爱好是孤独的。”李文炳老人2007年过世了,王啸波很难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工作的原因多次飞到台湾,每次都会去拜访同样喜欢传统木偶的朋友。在与泉州隔着一湾海峡的台湾,他找到了一名和自己一样痴迷木偶冠帽的90后,交流冠帽的样式、交换冠帽制作的材料,约个时间,打个飞的,到对方的城市,一同逛材料市场。
直到后来,除了给自己收藏的木偶制作冠帽以外,偶尔也帮剧团制作,自己亲手制作的帽子不仅是工艺品,还能登台辅助表演,这对手艺人来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此。
“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世界再嘈杂,手艺人也要有一颗安定的心。王啸波总选在夜深人静时,开始他的冠帽时间,面对纸板、绒球、绸布、珠线,平实的冠帽素材,每一个步骤都急不得。投入一方小小冠帽的时间有多少,他从不去计较,唯独跟自己较劲着手里的这顶帽子是否接近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