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最后的帆船捕捞队
2016-10-11 08:36:16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记者在泉港区肖厝码头,发现了一支由七八艘机帆渔船组成、泉州仅存的帆船捕捞队,并于近日深入这支捕捞队,随他们出海捕鱼,体验渔民们的苦辣酸甜。

夜捕危险但收获更多

宋代李邴在《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中有一联写道:“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运输、捕鱼的主要交通工具,帆船在泉州海洋历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从古至今,泉州海洋捕捞渔船的发展经历了木帆渔船——机帆渔船——钢制渔船的过程。目前,泉州海域的渔船大部分已实现钢制化,鲜有木制帆船。不过,记者在泉港区肖厝码头,发现了一支由七八艘机帆渔船组成、泉州仅存的帆船捕捞队,并于近日深入这支捕捞队,随他们出海捕鱼,体验渔民们的苦辣酸甜。

收成好,船老大阿八笑开颜

【体验篇】

出海 妻子岸上目送丈夫

下午1点左右,午餐后,53岁的船老大阿八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出海捕鱼。

阿八本名肖良秀,他的帆船就停泊在房子门前的肖厝渔港中,出门10多米就到。这是一艘长12米、最宽处约3.8米的木制帆船。阿八刚跳上船,他的妻子就走出家门,站在岸上目送丈夫。

阿八的船上还有两名船员,一位高壮,一位矮瘦,都是五六十岁,也是肖厝人。高老肖话不多,瘦老肖比较爱聊天,数十年的海风海浪,在他们黝黑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

几分钟后,渔船驶上航道,向大约15海里外(1海里=1.852公里)的捕鱼点驶去。其他几艘帆船也相继离港。

当天风不大,海面很平静,不用起帆。虽然装有发动机,但帆船的速度还是快不起来,时速只有八九海里。

协力收网

捕捞 十几张网收获甚少

差不多1个半小时后,渔船来到了位于湄洲岛附近的捕鱼点。远远望去,可以看到一根根大铁柱,两两相隔10多米,成排地竖立在大海中。在这些大铁柱中间,挂着一张张巨大的渔网。“我们就依靠这些定位网进行捕捞作业,每天的潮汐会将鱼儿带进这些大网中。”阿八有十二三张定位网,都设在两个小岛屿附近。

此时,海流有些湍急,帆船剧烈摇晃着。记者很少乘船,顿时头晕目眩,胃部也一阵阵抽搐,只得倚靠在船舱旁。长期在海上讨生活的船员们,却如履平地。

阿八负责操控渔船,将船开到渔网尾端,瘦老肖和高老肖则互相配合,拿着一端带铁钩的长竹竿,将拴着渔网的绳索勾住,再利用船上的吊车将渔网拉上船。

渔网绷得紧紧的,伴随着轻微颤动。尽管不是第一次看捕鱼,但记者还是有些兴奋。有了,虾、蟹、鱿鱼、乌贼、鲳鱼、海鳗……各种鱼类终于慢慢浮出水面,不过更多的是各种垃圾。两名船员迅速将鱼获分门别类挑出、放好。“鱿鱼、九节虾、黄鱼都比较难得,大多数是小杂鱼。”

大约1个半小时后,十余张定位网都已收完,只收获5公斤左右的鱿鱼、10多公斤的其他各类鱼和虾蟹。

晚餐 现捕海鲜无比美味

“主要的收获是晚上退潮时,所以我们要在船上过夜。”过夜的地方就在惠安大竹岛旁,距离捕鱼点约20分钟路程。这里风平浪静,没有喧嚣,景致如画。

途中,两名船员开始准备晚餐。一盘蒸螃蟹、一盘炣杂鱼和一盆汤,配米饭,简单却无比鲜美。

饱餐过后已是傍晚,大家也准备休息了。

整理鱼获

夜捕 操作艰难收获满满

凌晨2点45分,阿八等人准备就绪后,再次启动渔船,驶向捕捞点。

“到了晚上,海中的动物跟随潮水来到近海捕食,退潮时就会被带进渔网中。”

在两盏聚光灯的照射下,瘦老肖和高老肖小心翼翼地将一张张网拉上甲板,“黑暗中视野不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要求船员们必须一丝不苟地按照操作流程作业。”

这一次,鱼获果然比白天明显多了不少,有三四倍之多。

“走,回家。”凌晨5点左右,随着阿八的一声吆喝,渔船离开捕鱼点,朝着肖厝码头的方向驶去。

返程途中,东方逐渐露出了鱼肚白,连夜捕捞的渔船陆续汇聚在一起。

回港 半小时被抢购一空

清晨6点27分,阿八的渔船抵达港口,他们不是第一艘返回的。港口里已挤满了前来收购海鲜的商贩和客人,阿八的妻子也站在人群中朝这里望着。

船还没停好,就有十几名商贩争先恐后地跳上船,抢购新鲜的鱼获。不到半个小时,阿八的鱼获就卖光了。“回家补补觉。”忙碌了一天,阿八朝记者挥挥手,大踏步回家了。

扬帆出港

【历史篇】

鼎盛 泉州曾有五六千艘机帆渔船

据《福建水产》2011年10月刊发,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黄前程等人撰写的《泉州市渔船历史沿革及今后发展方向》显示,1960年,泉州首次在木帆渔船上安装柴油发动机,标志着泉州的渔船由木帆渔船向机帆渔船过度。帆船陆续装上发动机,渔船的动力不再依赖风帆。

据统计,到1990年,泉州拥有机帆渔船5631艘,到1992年,全市海洋捕捞渔船全部实现动力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泉州渔船开始走向以钢代木的快速发展时期。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这种场景,只存在老渔民的记忆中,现在再也看不到了。

世代居住在海边的阿八说,二三十年前,除了小舢板,大一点的船都有帆。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海面上风帆点点,港口内则桅杆林立。

船一靠岸就有商贩来收购海鲜

作用 帆能减小渔船摇摆幅度

记者了解到,目前泉州已鲜有帆船,只有肖厝阿八和他的三弟等族亲,还有七八条木制机帆渔船。

阿八介绍,机帆渔船都装有发动机,不再主要依靠帆提供动力。遇到没风的好天气,帆就根本起不了作用,不需要升起来。等到起风时,海浪大,帆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帆升起后,调整到一定的角度,船帆借助风力,可以减小渔船因海浪产生的摇摆幅度,让渔船更平稳。“风速合适就上满帆,风大了就降低一点,如果风太大,船帆就必须收起来,避免船被大风吹翻。”

黄前程介绍,机帆船还有一大优势就是节能,顺风时,升起的船帆能够给船提供额外的动力,减少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节约能源。不过,渔船增加船帆,一是占了船的位置,二是帆操作难度比较大,增加渔民的工作量。

渔船就停在家门口的渔港中

【现状篇】

出海捕鱼 压力大成本也高

16年前,原本和阿八一起出海捕鱼的族亲们,陆续转行上岸,于是他就将渔船盘下来,开始自己当船老大。

虽然出海一趟一般都有八九百元的收入,不过阿八还是觉得当船老大压力大,成本也高。“什么都要考虑,能不能捕到鱼,设备有没有故障……”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造一艘木帆船,从买木料、设备到请工人制作、安装,费用大约是20万元;10多张定位网和固定网的铁柱,费用10多万元;一名船员每个月工资3500元,休渔期虽然没有出海,但工资还是要照发;每趟出海,光柴油就要耗掉一两百元。相对动辄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铁壳大船,机帆船的造价相对较低,但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后继乏人 两儿子不愿接班

讨海虽然辛苦、危险,但只要勤劳,收入还是很不错的。阿八和他的亲人们,靠着捕鱼盖起了楼房,养活了家人。

阿八的大儿子今年27岁,大学毕业后在福州工作。小儿子肖晓松今年22岁,在江苏连云港读大学,这学期上大三。

每年寒暑假,肖晓松回家都会上船帮忙,但他其实并不喜欢出海,“这是件非常累人的事情。”

“毕业后,不会接手父亲的帆船。”晓松说,他的哥哥赚的钱未必有父亲多,但他也不愿意再受这份累。

渔民用于捕鱼的定位网

鱼获减少 捕捞环境需改善

两个儿子都不愿意接自己的班,阿八心里其实很清楚。其他几艘机帆船的情况也如此,现在还坚持捕鱼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

后继乏人并不是阿八最担心的问题,“现在鱼越来越少了,大鱼就更难抓到了。”针对近海鱼类资源减少的问题,政府每年都会在鱼类洄游产卵期间,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休渔期,禁止捕捞。此外,还有组织地放流大量鱼苗。

阿八说,这一行他也不知道还能干多久,“干得动就干,身体不舒服了,就不干了。”从10岁就开始上船的他,在帆船上工作了一辈子,要说放弃还是很难的。

(记者 陈明华 文/图)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