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泉港区土坑村:修缮港市遗址 守护海丝瑰宝

2016-10-12 10:38:16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核心提示

以泉州为牵头城市的海丝联合申遗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泉州市14个海丝申遗的遗产点之一,泉港土坑港市遗址于日前设立申遗整治修缮项目指挥部,全面推进申遗各项工作。

□本报记者 许雅玲

聚落型遗存代表 填补港市遗址缺环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土坑村是泉州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遗址之一,是千年“海丝”聚落型遗存的典型代表,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港市遗址的缺环。其传承千年的家族式海洋贸易传统,在国内独树一帜。

据悉,土坑村核心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有19处文物点,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现存宋元时期“八角井”“镇水塔”“三孔井”等文物遗址,以及明、清两代古大厝27座。古大厝共八排,排排之间均有一条商住两用街,具有村中街、街中村的特色,形成完整的海港集市,集中体现为“一港两街一码头”。

据现有资料记载,土坑港市起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时期,与泉州古港群自东北向东南连成一线,是泉州海外贸易在大陆的终点和海外的起点之一。自古以海为生的土坑村造船技艺纯熟,海运商业发达,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传承至今。现在仍有上百人从事海上贸易和海运事业,海洋贸易传统世代相传。

投巨资治理环境 让村民“记得住乡愁”

当前,泉港区发挥海丝土坑港市遗址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整治修缮项目指挥部力量,积极配合文研院编制团队,进村入户摸排港市遗址保护范围。初步确定遗产区4.32公顷,缓冲区22.63公顷。为有效保护遗产区文物本体,泉港建立遗产区房屋常态化网格化监管制度,加强对遗产区老旧房屋的重点巡查和动态监测,并制定土坑港市遗址保护村规民约和古大厝管理规定,安装高清监控50个,组织巡逻队日夜巡查。

同时,在不破坏历史风貌、不改变遗产区布局的前提下,先行启动遗产区环境整治工作,前期已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环境综合治理,清理卫生死角,拆除碉堡式旱厕和临时搭盖等,对整理出来的边角地进行绿化、美化。目前,已拆除遗产区房屋及附属建筑物约850平方米,并完成进村道路整治优化、标识路牌制作、石板路面铺设等工作。

土坑村海内外乡亲亦主动参与申遗工作,部分家族自觉行动,腾房让地,仅一天就完成评估测量22栋。泉港在外乡贤林先生承诺捐资1000万元用于土坑申遗工作。

考证史料史迹 深入挖掘“海丝价值”

除了外在环境的整治改善,泉港区还针对本体文物历史价值挖掘相对薄弱的问题,积极组织史料、史迹的考证,深入挖掘土坑港市遗址的“海丝价值”。

从厦门大学聘请专家,指导开展资料收集整理、环境整治和本体修缮等工作;组织科研团队,从社会学角度开展“土坑社会历史与文化”课题调研;邀请省考古队来泉港区考证码头遗址和港湾历史轨迹,已完成并形成考古报告;组织文史人员编写《泉港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专辑》《海上丝绸之路——泉港土坑港市遗址》等资料,为申报文本撰写提供科学依据;召开学术研讨会,确认土坑村“一港两街一码头”的构成体系,理清了历史发展脉络。

倒排时间,迎难而上。当前,泉港对申遗工作的整体进度和时间节点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今年9月至明年5月间的64项工作任务清单,以期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海商文化和精美的古厝遗址完整呈现给为“海丝”魅力而来的四方宾客。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