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公益责任的食物银行 从上海试水的分享冰箱到泉州的分享冰箱,也许我们看到更多的还在于人们对于食物的“分享”与“索取”。澎湃新闻报道,上海的分享冰箱试水十几天,分享的同时也存在问题,比如食物被抢空,领取者自律性不高,甚至一家上阵。 分享冰箱,其实是食物银行的一种形式。所谓食物银行,主要是通过团体及私人捐助,为经济困难人士提供暂时性食品支援,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我国台湾和加拿大,食物银行除了帮助弱势群体,还不忘“支付”公益责任,比如鼓励受助者当义工,通过付出,得到相应的物资回赠。也许,这样会让受助者更有尊严地被帮助,也会让食物银行在良性循环中走得更远。 鼓励义工服务积点数 再用虚拟货币“购”物 台北市中正区忠勤里有一间特殊的“银行”。银行里卖的是食物,可货架上的白米、面条、饼干等食物,没有标明价格,标的是点数。社区内的弱势户,可前往免费领取。 这就是南机场幸福食物银行。到今年12月,食物银行成立就满3周年了。而这样的社区食物银行,在台北市还是首家,在它的带动下,如今,台中、台南一带的社区,也都陆续成立食物银行。 2011年,“台湾全民食物银行协会”成立,该协会设有专门的仓储中心,通过爱心义工、爱心车队的协助,向失业者、低收入者免费发放必要的食物。 食物银行,最早是忠勤里里长方荷生发起的。他介绍,忠勤里是个老旧社区,虽然社区才3000户,但有300户中低收入户、500多户身心障碍家庭,弱势家庭比率高。有次,他探视社区贫苦老人时,发现老人家中有8袋慈善捐助的白米。吃不完的白米长虫了,可老人家仍缺乏其他物资。“希望需要的人,得到最需要的东西,资源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这样的理念,促使他设立食物银行。 为了更完善地监督这一运营模式,2014年3月,爱心人士成立臻吉祥社会服务协会,由专人负责日常物资的管理。如今,幸福食物银行更像是社区中的小百货店,如食用油、饼干、罐头及面线等,甚至连冬天的保暖衣物也都可换取。这些物资,全都是政府单位、民间团队及爱心人士捐赠的。 工作人员程俊威介绍,每户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及弱势家庭,都可以凭区公所的资格通知,优先领取一本“食物银行存折”,每月可获得500点点数,凭点数购物。“500点就是虚拟货币的概念,每一个物品的点数,我们都会事先查行情价,然后酌情减价。”程俊威解释,一般生活物资则相对便宜,如一袋3公斤的大米只要50点。 他介绍,社会弱势户除了获得物资上的资助外,他们还结合了社区的义工系统,鼓励弱势民众能相对付出,为社会服务,担任社区义工以换取额外的点数。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举措,有限度、不浪费的计划性救助,达到照顾弱势、社区互助及自给自足等概念,并以此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