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向采访团记者介绍晋江五店市的闽南古民居“柳青新宅”。
东南网10月20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千年前,泉州的船只便是在此启航,通过水路,驶进海洋,驶向世界……”在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长胡家其的介绍下,“海上丝绸之路”多媒体联合采访报道团的记者们对海丝起点泉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海上丝绸之路”多媒体联合采访报道团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多语种媒体和福建省主要媒体组成,18日起,在福州、泉州、厦门等海丝沿线设区市采访,为期4天。20日,采访团走访了泉州开元寺、九日山、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五店市、草庵等多处海丝史迹,并纷纷对泉州海纳百川的闽南文化赞赏有加。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出的“刺桐十字架”,反映了多种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相结合的史实。
海丝起点深刻闽南印记
建于唐朝武则天年间的泉州开元寺融合了中外宗教文化,成为采访团首个参访的海丝史迹。经历过八级地震仍然屹立不倒的东西塔、带着翅膀的24尊妙音鸟飞天伎乐雕塑、只开花不结果的千年老桑树、地下藏有甘露井的千佛莲座……这些神秘的东方文化刻着浓浓的闽南文化印记,深深的吸引着采访团的中外记者们。
在晋江草庵中,采访团看到了奇特的一幕,源自波斯的摩尼教雕像前供奉着灯烛,摆放着签支,被当地人用闽南习俗祭拜了数百年。这不可思议的一幕恰恰见证了千百年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泉州的各种文化都被刻上了闽南印记,或者说,泉州人用闽南文化及精神包容着每一种异域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
闽南文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宗教融合上,在晋江五店市,出砖入石的古厝、刻有姓氏来源的门楣、渊源深厚的乌大门、南洋风情的番仔楼……让参观的记者们目不暇接,闽南建筑及闽南文化的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定制的印花红砖镜面墙、青石腰堵镌变体文字、繁复的门墙石雕遍及上下形成晋江五店市柳青新宅低调的奢华。原来,传统的河洛文化在此竟被保存得如此完好,原来,这个海丝起点城市拥有如此独特且深远的历史文化。
“泉州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融合度非常高,各种宗教佛像能相安无事的摆放在一起,这是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发生的,很神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中心保加利亚语记者侯奕光在参观完诸多泉州海丝史迹后有感而发,认为泉州既保留着中国最纯粹的中原传统文化,也颇具独特的闽南特色,值得慢慢品味。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历代摩崖石刻达75方,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闽南文化被赞海纳百川
在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长胡家其的介绍下,采访团成员对泉州,这一海丝起点城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如果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九日山就是起点中的起点。”胡家其在九日山工作已有30年,对于这里的一山一石,一庙一宇,胡家其皆了如指掌。“九日山所处的南安市丰州镇是古代泉州的政治经济中心,有着依山靠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有千年的海神信仰,来自安溪德化等上游地区提供了瓷器茶叶等丰富的物产及建造船只所需的木材汇集于此,使这里具备了海丝起点的各方条件。”
九日山为我国著名的海外交通史迹,以祈风石刻群及山下的延福寺最为著名。据介绍,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历代摩崖石刻达75方,其中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13方,记载了公元1174年-1265年冬季遣舶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由此可领略到泉州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上的特有地位。海丝不仅以贸易为主,还输出了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刻在岩石上的一方方石刻就是见证。
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年间,是南方首座佛教寺庙。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就是在延福寺内翻译了世界最早的大乘《金刚经》,传播至今,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胡家其认为,这是泉州海上交通发展的开始。九日山下的昭惠庙还供奉海神“通远王”,见证了千百年来往返刺桐港的船只平安归来。
此外,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出的“刺桐十字架”,也反映了多种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相结合的史实。“刺桐十字架”是在泉州出土和发现的古基督教墓碑、墓盖石以及其他墓石构件,石刻上的十字架因天使、华盖、云纹、莲花等图案的搭配而形成华丽且独树一帜的造型。这一文物切实展现出了泉州海纳百川的海丝精神。
“泉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拥有独特的闽南建筑,还有丰富的历史,且保留得很完整,除此之外,还独具开元寺、九日山等见证海丝文化的史迹,让人惊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拉中心德语记者秦惜染对泉州文化的包容性印象尤其深刻,她表示,尤其是各种宗教的融合,这在德国是不可能发生的,许多国家甚至为此发生战争。“欧洲国家的文化也大多比较相似,不像泉州这么独特。”
采访团还走进南安“五号仓库”参观来自世界各地的石材,随后还将赴厦门走访海丝相关史迹,并结束此次行程。
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长胡家其向采访团介绍九日山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