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 (戴涵琦 摄) 泉人景仰 凭吊不止 泉州人对李贽十分景仰,以至于在其逝后数百年间,至其墓上祭拜,写诗吊念,写祭文、像赞等的名人,络绎不绝。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名宦李廷机奉召入京,道出通州,撰《祭李卓吾文》到李贽墓祭奠。称李贽“博学宏览,贞心苦行”,“端方介洁,超然世味之外”,“真君子、真道学”,“不染一尘,不 碍一物,清净无欲”。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金门人蔡献臣出任常镇兵备道,途经麻城,赋五绝八首,表达对李贽的景仰之情。 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同安才子池显方写下《通州谒李宏父墓二首》,诗曰:“文章经两厄,天地竟孤行。间气一男子,终身为友生……” 明天启四年(1624年),著名方志学家何乔远过通州,祭李贽墓,并撰《祭李秃翁文》,赞扬李贽“气矫才高,心直口尽”,“有庄周之才,公孙龙之辩”,李贽的学问文章“居公庄周,公孙龙之间”。感慨“四海虽大,不能容公一身,横被诬谤,死于神祠”。 清同治年间(1862至1874 年),李贽故居修缮时出土“李贽”、“卓吾”二印,为泉州人苏大山先生收藏。苏喜甚,特作一跋刊其上:“先生之笔先生舌,先生之文先生血,三百余年土不啮,人可杀兮名不灭”。 1940年,弘一法师在泉州,曾为李贽的画像题赞云:“由儒入释,彻悟禅机;清源毓秀,千古崔嵬”,表示了对李贽的崇敬。 李贽的思想及学说不仅在晚明的中国社会里掀起过惊涛骇浪,他的学说还远渡重洋、传播世界,并成为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思想源泉。静观李贽故乡的朋友圈,或许我们多少能探知其思想成长轨迹之一二,同时也能感受李贽思想对泉州产生的撞击之猛之深,影响之久远。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