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县市新闻 > 正文

龙腾虎跃竞风流 德化县上涌镇龙虎旗活动侧记

2016-11-07 10:22:24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龙腾虎跃竞风流

德化县上涌镇龙虎旗活动侧记

行进中的龙虎旗队伍

10月31日,恰逢农历十月初一,秋收已结束,德化县上涌镇的人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特有民俗活动——龙虎旗,以庆贺丰收。

当日,锣鼓开道,龙旗虎旗迎风飘扬,蜿蜒数百米的队伍走村过巷,人们夹道相迎,礼炮声声,人声鼎沸,上演了一场“龙腾虎跃”的盛会。

这是德化山区最为隆重的“迎神海会”,堪称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人数最多。据悉,此民俗活动源于北宋,世代相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被列入德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缘于迎俚长庆丰收

“上涌镇龙虎旗就起源于我们桂格村郑氏,这说起来还有一个传说呢。”桂格村80岁的老人郑佳垌说话时语气间充满了自豪感。

北宋年间,上涌征粮要到邻县缴纳。有一年遭遇了旱灾,村民代表不但请求减免未遂,还受到了“打大板”的惩罚。到了次年,村民前往缴纳征粮,在德化县城过夜,到一座写有“俚馆”字样的破庙歇脚,见有三尊佛像,就虔诚行香。第二天,缴完粮不再受官府刁难,极为顺利。村民们感念三尊佛的庇佑,但又不知道佛的名字,就称之为“俚长”。后来,上涌民众重建俚馆,重塑佛像,认为称佛为“俚长”不妥,就分别更名为“福民侯王、德民侯王、郑公太尉”。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众就定在每年秋收过后的农历初一“迎俚长,庆丰收”。

“庆丰收为什么会出现龙虎旗呢?这和郑氏的开基祖先郑叔琚有关。”郑佳垌介绍,郑叔琚立下“耕读传家”的家风,后代文人众多,其祠堂里面就挂有“文章初祖”、“理学文贤”、“倡学名儒第,封功宰相家”等匾额和对联,所以郑氏便按照村中人才的文武职造龙虎旗出阵恭迎俚长。

成为人才辈出的标志

“上涌十甲轮流值年组织龙虎旗盛典。”桂格村支部书记郑金星说,“去年是桂格村值年,今年就轮到黄井村张氏了。”

上涌自古以来依据姓氏分为“十甲”,也称为“十班”,桂格郑氏是长房,为一班。自从桂格郑氏龙虎旗出现后,每逢十月初一的盛典,其他甲份便纷纷效仿,还渐渐有了更明确严格的要求:秀才以上才有出具龙旗的资格,武举以上才能出具虎旗。

活动时,龙虎旗队成为主要队伍。领队由族中最有名望和最具福禄寿的长者担任,后面紧接着的龙虎旗队依次排列,龙旗在前,虎旗在后,再后是家家户户的户旗;中间穿插舞狮队、三通鼓、南音队、花鼓队、大钹队、西乐队等多种民间文艺表演队伍。

这样庞大的队伍蜿蜒行进在村落街市里,从早上6点持续到中午12点,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欢乐沸腾的场面。但人们始终最关注的是龙虎旗,总会认真数一数有多少面龙虎旗,以便知道哪个甲份当年多出了几面旗,多培育了多少人才。

“沿袭至今,当地的民众把龙虎旗作为该村、该姓氏人才辈出的标志和荣耀。”上涌镇党委书记黄振宇高兴地介绍,“十班以此相互激励,竞相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郑金星家,他向我们展示了珍藏的两面龙虎旗。龙旗为黄底红边锯齿三角旗,旗面上印有一条腾云驾雾、张牙舞爪的龙;虎旗则是白底红边锯齿四方旗,旗面上印有一只回首呼啸、威震四方的虎。郑金星介绍,旗面上只要有龙和虎的图案即可,至于大小和材质没有特别的要求,有的采用刺绣图案,有的只是印染的,还有一些人家特意请小有名气的画家绘就。

时代变迁传承不止

“古时候的龙虎旗都是自己做的,现在都是去订制或者买现成的。我那两面还是上网买的呢。”郑金星笑着说。

悄然改变的还有活动的程序。早时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割三年山芒,不够迎一次俚长。”道出了筹备的不易和活动的隆重。据了解,每次活动都要宴请亲朋好友、分祭肉食等,一些家庭就增加了负担。近年来,各种繁琐的程序逐渐简省,节约了不少人力物力。

此外,村民们也紧贴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如今都按照大学生多少、对社会贡献大小、社会知名度以及在农民心目中的威望等新标准,来认定拥有多少面龙旗或虎旗。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程序简省是好的。但是龙虎旗所蕴含着的尊重人才,激励人们发愤图强、立志成才的意义却始终如一,不曾改变。”郑金星进一步表示。

近年来,上涌镇推进文化创新,充分汲取乡土精华,积极保护和传承独具一格的历史、民俗文化。今年6月,上涌镇被列为第五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

“我们会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龙虎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高举办水平,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上涌镇党委书记黄振宇表示。 (寇婉琼 连江水 文/图)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