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点小区,分类垃圾桶已配备,但大部分居民未按功能投放。 【分析篇】 分类知识不足 社会未形成氛围 “习惯需要从小培养,源头在每个家庭。对于垃圾分类,我们的家庭和学校的宣传教育不足,小区里也没有详细的指示指导。”厦门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泉州师院资源与环境科学院副教授刘怀如分析,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前端的垃圾分类、中端的垃圾运输和末端的垃圾处理均涵盖在内,环环相扣。最前端的垃圾分类和普通居民直接相关,并决定了后面环节的成效。 她说,全民宣传教育不足的情况下,居民并不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也未培养起垃圾分类的意识,整个社会也就没有垃圾分类的氛围。比如,最常见的分类垃圾箱通常分为“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两种,但何谓“可回收物”,何谓“不可回收物”,高校里的学生都不一定清楚,更何况普通居民。 缺乏奖惩机制 居民积极性不高 “虽然泉州市已有小区成为‘试点’,但缺乏对‘试点’的跟踪与评估。”从事环卫相关工作的吴先生说,比如试点小区投入了多少资金、每日回收多少分类垃圾、是否对小区居民进行培训、各项措施有哪些效果、如何改进等。 他认为,由于缺乏根本性的制度性约束措施和奖惩机制,市民不仅知识不足,积极性也不高。 暂无分类处理厂 设施配套待完善 目前,泉州市对垃圾的处理主要有填埋和焚烧发电两种方式。记者从泉州市环卫处了解到,目前中心市区垃圾量为1200吨/日,但泉州市目前并没有一个专门处理中心市区垃圾的园区或工厂,每日产生的大量垃圾部分运送到洛江垃圾填埋场,剩下的送到周边的南安、石狮、惠安、安溪等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 市环卫处有关人士表示,垃圾分类既要有分类收集,也要有分类转运和处理。目前缺乏相应的设备、设施,要进行垃圾分类转运、处理,短期内还难以实现。 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市容公用管理科林科长表示,泉州市目前还未建立垃圾分类处理厂,现计划建设一个垃圾处理产业园,产业园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垃圾分类是一个趋势,现阶段可先向市民宣传有关垃圾分类的好处和知识,提高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到配套设施完善后,就可以真正分类处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