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百年前田巷:曾经“吃穿一条巷” 今存古井话沧桑

2016-11-25 09:10:26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百年前田巷:曾经“吃穿一条巷” 今存古井话沧桑

前田巷中的古井“前田甘水”见证城市变迁

早报讯(记者 张素萍 许钹钹 王柏峰 文/图)自钟楼往东,东街的第一个路口,便是状元街;沿着状元街往里深入约莫两百米,一排挂有“前田巷”门牌的民居映入眼帘。

这里曾经有连排古厝,如今仅余巷中一栋不大的蔡氏古厝,满园绿意清丽雅致;这里巷头曾有大米厂,巷中藏有织布局,如今皆已湮没在历史长河;这里曾立有宋代杨注御史第和“绣衣坊”,如今遍寻无踪迹。

城市建设中,巷中不少老房被拆,但从民国时期的守庙人,再到如今捐资重建前田宫的居民,巷中人从未遗忘守护前田人的信仰。

巷子曾走出不少名人。85年前,泉州名人陈祖泽撰写并在海外出版的《温陵探古录》,曾在东南亚华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潮。而他的父亲著有《温陵岁时记》,祖父陈钦尧是名塾师也是位诗人。

时光流转,物换星移,前田巷在岁月的风中改变了旧有的模样,但巷中人自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那份心令人称道,前田巷的美丽和遗憾,早已融入邻里的日常。

曾经“吃穿一条巷” 今存古井话沧桑

“我在门口放几把椅子,附近老人买菜上街,累了可以坐坐歇一会。人得有善心,总要做点善事。”——郭琼娥

前田巷位于东街片区南侧,曾有300多米长,几经岁月变迁,今仅余百来米。窄小的一条巷内,曾住有戏班,奉前田相公,并在此处建一前田相公馆,故称前田巷。

如今,漫步前田巷,仅有的一幢古厝醒目而斑驳,恰如古巷的暗淡与温暖。

前田巷10号

满园绿意关不住 光厅暗屋古眠床

一番寻寻觅觅之后,前田巷仅留的一栋闽南古厝——前田巷10号,就立在时光那头,默默见证东街的岁月。

虽无雕梁画栋 古厝五脏俱全

门扉紧闭,庭院深深,却关不住绿意盎然。

前田巷10号古厝房檐之下,无论内外皆是盆景。院子外,绿色藤蔓在墙角蔓延,杉木、赤榕、凤尾竹等数十盆栽沿着屋檐散落在巷边;天井里,金桔、月季、茉莉,一株株造型精致、清雅绮丽。

如果再细心点,你会发现老宅的门楣上若隐若现的“西埔传芳”四字,这种闽南之地常见的郡望和堂号标志的背后,或许能揭开老宅主人的姓氏密码。大门两侧对联“春至百花香满地,时来万事喜盈门”,翰墨书香方寸间隐露。

穿过天井,古厝厅堂摆有八仙桌。绕过厅堂,沿袭“光厅暗屋”传统民居特色,起居间幽暗,内有一张闽南古眠床。眠床床头雕有荷花和喜鹊,古朴别致。“床是婆婆结婚时买的,已有七八十年”,负责打理古厝的郭琼娥说。

两厢、正厅、小后花园、护厝。古厝虽规模不大,但“五脏俱全”;虽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但流年为它上的妆,低调简约。

 

古厝掩映在高楼中,门口一排座椅供行人歇脚。

爱花爱美有爱心 门外置椅供人歇

“以前非常大,面积至少200多平方米。”68岁的郭琼娥是屋主蔡世暖和李琴娘的儿媳妇。每当回忆往昔,婆婆李琴娘对古厝的呵护和用心,常涌上郭琼娥的心头。

年轻时,蔡世暖和李琴娘迁居菲律宾,20世纪70年代,夫妻回国定居香港,直到1992年两人才回到故乡泉州。六七十年前,蔡世暖向一位华侨买下这栋古厝,因此门楣上的“西埔传芳”或是原屋主的姓氏堂号。回乡后的1996年,古厝的护厝改建成如今紧挨古厝的三层小楼房,郭琼娥一家就住在里头,最高峰时有十口人。

老伴去世后,李琴娘独守古厝。她爱花,平素最喜摆弄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初夏时节栀子花开,总会摘上一小朵别在耳后;她也爱美,每逢外出必胭脂红粉涂抹一番,再穿上旗袍美美地出门。

2013年,李琴娘仙逝,享年101岁。郭琼娥受影响也爱植花草,她种的木瓜树硕果累累,树下摆着五六把椅子,那是她特意放在大门口供来往行人歇息的。“附近老人买菜上街,累了可以歇一会。”郭琼娥笑说。

前田宫当时还有阁楼,守庙人就住在阁楼里。”——王福

前田巷中段 百年老宫庙 居民齐守护

“清末光绪年间,晋江古坑分炉而来,民国年间,商迁至前田巷观音宫。”巷内前田宫的历史由来,在附近居住了几十年的王福一句话道尽。宁静的午后,清风穿巷而过,正在重建的前田宫给这份宁静添了一丝灵动。仿佛每一锤,敲醒的都是这小巷中的一段历史,一则故事。

瘟疫猖獗 先贤议请王爷巡境消灾

前田宫主祀康保裔、周铭中两位王爷的历史由来,王福是从《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鲤城卷)》一书中翻出的。书中记载,清光绪年间,本境曾一度瘟疫猖獗,村民受染致命。为祈求平安,先贤允公议请四尊王爷巡境消灾镇瘟疫,以保此一方安宁,乃从晋江古坑分炉而来,于泉州南门临溪第三码头边立后山四王府宫供奉四大巡——康保裔、玉公辅、李大亮、周铭中,四神灵为真武帝君玄天上帝麾下三十六天将中的四位君主。此后,县后街也立庙供奉康、周二位大巡。

几位老人回忆,当时二王庙就在如今泉州市公安局附近,庙内二王爷英明神武、嫉恶如仇,“居民家中失窃、作恶,也会到庙里敬奉神灵,祈求家宅平安、顺遂”。而此时,前田巷内设观音宫,两宫庙并无相连。直至民国期间,县后街一带建泉州监狱,康、周二王庙才迁至前田巷观音宫。之后,原本沿东街而立的观音宫也几经变迁,更名前田宫,搬至前田巷内。

重建的前田宫正在书写新故事

几番变迁 曾前沿东街背靠古井

巷中老人、64岁的叶颂华还记得,当年他的爷爷正是前田宫守庙人。十一二岁的年纪,他还曾随爷爷到庙里,帮爷爷打扫神坛。

彼时的前田宫,正门朝东街,后门连着前田巷,呈长方形,一进大门,一角还嵌着临家乡民的房子,生活人家、民间信仰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庙是砖石结构,墙壁上不乏山水画和人物雕像,最让当时还是孩童的叶颂华们印象深刻的,是庙中还有一阁楼。平日里,守庙人就住在阁楼。

叶颂华回忆,1996年东街拓改,前田宫搬迁,进一步隐进寻常居民家中。直到今年5月份,附近善男信女捐资,前田宫得以重建。

如今,康周二王爷、观音像都寄在元妙观,雕梁画栋的前田宫也用自己的一砖一瓦,静静写着新的篇章,新的故事。

古井“前田甘水”从不干涸

前田巷12号

“前田甘水”附近曾有织布局

“前田宫后门一出来,就是‘前田甘水’,那口水井从来不干涸,附近居民饮用水、洗衣服等都在井里取水。前田宫内供奉观音的鲜花,也从井中取水供养。”叶颂华说。

这口古井位于前田巷12号民居前,井口外八卦内圆形,井身刻有蝶恋花、八角亭等图案,上书“前田甘水”。

叶颂华说,上世纪90年代,东街拓宽改造,前田巷很多民居被拆,唯独井和前田巷10号古厝留了下来。

资料记载,1920年即民国九年,周文裕、陈登波合资在前田巷开设人生织布局。“织布局就在我家隔壁,也就是前田宫旁,老板娘是我爷爷的干女儿,如今他们的后人定居香港。”叶颂华的印象中,织布局只开了几年,后来一度演变成泉州聋哑印刷厂。

叶颂华说,儿时的前田巷并不宽,两侧住有二三十户人家,但巷头有大米厂,巷中有织布局,可谓吃的穿的应有尽有。

半掩的门扉古朴低调

【拾遗】

近代名人陈祖泽 著有《温陵探古录》

85年前,一本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宣传泉州的小册子《温陵探古录》,在东南亚华侨中引起强烈反响。这本书作者陈祖泽(已故)是前田巷人,他的父亲著有《温陵岁时记》,祖父陈钦尧是名塾师也是位诗人。

陈祖泽十分熟悉泉州地方掌故,而且口才又好,经常为青少年学生“讲古”,传播泉州历史文化。1926年,陈祖泽任晋江涵口乡紫峰学校校长,翌年南渡菲律宾,受聘为菲律宾马尼拉《中西日报》总经理。在菲律宾期间,思乡忧国心切的陈祖泽,回忆写下家乡泉州的风物,如四楼、东西塔、新桥、威远楼、紫峰先生读书处、不二祠、城市考古等。

现代作家郁达夫看了陈祖泽奉赠的《温陵探古录》后,写下脍炙人口的七律诗《咏泉州》。

观音龛前井 坊间名曰“生死井”

巷中曾有另一口古井,即前田巷内观音龛前的中型井。俗传从前一小孩见井内有鬼捉活人,分发各种牲畜头盔,催新鬼魂轮回投生,趣呼曰:“给我一个。”鬼给以猪头盔,该小孩至家立毙。其母向巫婆求救,巫婆教其击毙刚生的小猪群中有白尾巴者,该小孩复活。故此井名叫“生死井”,并流传“前田观音——好歹心”的歇后谚语。

宋代御史第 故居前立石牌坊

玄妙观前街、靠近前田巷处,曾有一座古大厝,名曰杨注御史第。杨注是宋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曾任广东道监察御史,里人在他的故居前立下一座名叫“绣衣坊”的石牌坊。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