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觉得开元寺的这副对联不工整,你怎么看?
东南网11月2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吴月芳 黄谨 文/图)读者小张最近到开元寺游玩,留意到本生院门口石牌坊上的对联。上面写到“作一切智善巧船师 度诸众生使到彼岸”。有文学功底的小张研读一下,觉得作为对联来说,对仗不是很工整。
昨天,带着小张的疑问,我们向专家学者们求教了一番。
曾任中国楹联学会理事的胡毅雄先生,曾著有《泉州对联丛谈》等书籍。查阅后,这句话乃《华严经》里的原句。胡先生说,原文句读应该是“又于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严格说来,不算对仗。不过这属于摘句对,要求可以稍微放宽些。
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毛翰也认为,虽然不工整,但既出自原句,读者不必理解为对联就是了。
将经文用于对联可有先例?答案是有的。中国书协会员、市书协副秘书长彭新国说,很多前辈从《华严经》中集联,弘一大师就撰有《华严集联三百》。本不必直接将原句作为对联使用,但可以从好的集联中挑选。
□延伸阅读
撰联“潜规则”,你知道不?
学界认为,对联很早就有雏形,但起源大约可追溯至唐,盛于明清。现在的对联形式,是从律诗中演化出来的。
●上下两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解读:华侨大学毛翰教授说,对联的上下两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律诗中的七律、五律,中间两句就算得上对联。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不断创造四言、六言、八言、九言,甚至有几十言、数百言的长联。最短的联上下联各四个字,要求是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
而记者查询得知,音韵方面,对联讲究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然而这也不绝对。比如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故宫乾隆爷的书房三希堂“怀抱观古今 深心托豪素”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书体不限,但别过于“龙飞凤舞”
对联开始只是写些吉祥的话,或者寄托良好的心愿,还有抒发对生活的喜悦和憧憬。比如用在春节、结婚、祝寿等,也有各行业用联、名胜、屋宇之类的。名胜古迹、庙宇寺院用对联最普遍,亭台楼阁榭柱,用上了中国汉字,立刻文艺范满满。
解读:中国书协会员、市书协副秘书长彭新国认为,撰写对联的书体不限。只是过于龙飞凤舞,不易被人辨识的相对不适合。字写得好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一般的对联用楷书、隶书、行书来写。如果是挂在客厅、书房做装饰用,可以用轻松活泼的字体。对联用纸喜用红纸,而哀悼的对联就用白纸或者蓝纸。
听到这,可以说对联的字数不绝对,音韵不绝对,字体也不绝对,但是还得遵守基本的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