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西街粘氏家族古厝厨房 挖出明代石碑残件
2016-11-29 08:34:41 吴月芳 王金淼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家住泉州西街台魁巷的粘天福,在修厨房时,挖出一方65厘米宽、70厘米高的绿青石石碑,上面刻有“泉州府”、“巡按”、“监察御史”等字。

粘氏古厝挖出的石碑残件

东南网11月2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吴月芳 王金淼 文/图)家住泉州西街台魁巷的粘天福,在修厨房时,挖出一方65厘米宽、70厘米高的绿青石石碑,上面刻有“泉州府”、“巡按”、“监察御史”等字。

粘天福今年69岁,他告诉海都记者,粘家在这里已经居住有三四百年了。三进的木结构官式大厝,现在形制基本还在。前两进属于堂亲,粘天福一家住在最后一进,和前两进有一堵墙之隔。

此次粘天福在清理旧厨房时,意外发现灶台底下有一块石碑。清理过后,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一面写着“巡按福建 监察御史 龚一清 杨四知”,另一面刻有“泉州府知府邹墀 同知程有守 通判周溥 推官陈继畴 晋江县知县彭国光立”。

粘姓是西街大姓,粘氏祖上曾经有人为官。加上老宅可能始建于明代,因此粘天福认为该石碑是先人认为有价值,才放在家中收藏的。

粘天福和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相熟,便就石碑内容向其咨询。刘志成表示,石碑上的一些人名在《晋江县志》等史料中可以查到。石碑中提到的“泉州府知府邹墀”,在晋江县志里说:“万历九年由刑部郎出知泉州府。”

而在《福建通志》中,提到了石碑中的“晋江县知县彭国光”。原文为:“万历十年朝廷下方田之令,泉惠安、安溪二邑第均拥浮粮于业户而已。晋江令彭国光励精集事,履亩定则,一概丈量洒派,计溢额一千四百八十顷有奇,而产米亦增五分之二,即洒浮粮而均摊之,不至是也。人始谓惠安、安溪之士民有远虑先见焉。”意思是当时彭国光曾认真遵奉大学士张居正的“方田之令”,切实丈量最终导致加赋,为许多福建官吏士民引以为戒。

由于粘天福家发现的石碑是残件,具体内容只能靠推测。刘志成认为,石碑中出现的杨四知是医生,可能是泉州的地方官为了褒奖他而立石碑。

“鲤城区是泉州古城的核心区域,何况是在靠近开元寺东塔的台魁巷,发现这样的石碑并不意外。”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范佳平主任认为,随着人们对古城的修复保护和建设,会有越来越多的秘密和故事被后人挖掘出来。

相关报道>>>

西街台魁巷:皇族后裔厨房里 翻出明代石碑

泉州市区西街这方石碑上,刻有“泉州知府、晋江知县、监察御史”等字,或是泉州百姓为有作为的官员立碑遗存而来

粘先生翻修厨房时,在灶台下发现这块石碑。

早报讯(记者 张素萍 许小程 王柏峰 文/图)翻修厨房时,竟让泉州市区西街台魁巷的一方石碑重见天日。

这块被发现于金国皇族后裔旧居的绿青石碑刻,经泉州考古学者考证,上面刻有“泉州知府”、“晋江知县”、“监察御史”等相当于如今市委书记、市长、中央巡视组成员的名字,年代或可追溯至明代。经推测,应系监察御史等官员为泉州做了较大的贡献,泉州百姓特向衙门申请立碑。

事件 翻修厨房 发现“知府”“知县”石碑

昨日,记者在西街台魁巷9号,粘添福老先生家中,看到了这方石碑。

“上个月翻修厨房时,意外翻出这块石碑!”粘添福说,一番整理后,他发现石碑上竟然刻有“泉州知府”、“晋江知县”等字。经测量,这块不起眼的石碑宽65厘米、高约70厘米,材质为绿青石。

虽然历经时光洗礼,但石碑上的字依旧清晰可见。石碑正面刻有“巡按福建、监察御史、龚一清、杨四知”,背面则留有“泉州府知府邹墀(chí)、同知程有守、通判周溥、推官陈继畴、晋江县知县彭国光立”。

“我出生在这间老宅,这块石碑从我小时候起就被压在厨房灶台下。”粘添福说,或许是祖先认为石碑有价值,拿回来埋着或放着。

石碑正面

古厝 西街粘姓大户 大多金国皇族后裔

值得注意的是,粘添福所在的古厝,是金国皇族后裔粘氏旧居,是台魁巷里保存最完好的古厝之一。

在泉州,但凡提及粘氏,极易令人联想到金国皇族后裔。而住在西街的街坊,大多知道粘氏是此地大户。“粘姓是女真贵族的后裔,祖先在这里定居已有6个多世纪。”粘添福拿出家族资料说。

原来,粘姓的先祖姓完颜,为满族人,金国被元灭后,为了保存实力,完颜氏后人有的改姓完或者颜,有的改姓连。元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八世祖粘博温察儿到陕西,后来又从陕西迁往泉州府晋江县的永宁、衙口一带。

在泉州,粘氏后人主要分布在甲第巷、西街、浮桥等地,早报西街藏宝图记者在甲第巷就曾遇到粘氏皇族后裔。

据粘添福说,他家古厝已有三四百年,之前翻修房屋的时候,就有明代的瓦当掉落下来,“不过,这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石碑”。

石碑背面

考证 明代官员有贡献 百姓特向衙门申请立碑

针对这一发现,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考证认为,这一方石碑可能大有来头。

刘志成查阅《晋江县志》(卷之三十四)发现,石碑上所载的“泉州府知府邹墀”于明万历九年由刑部郎出知泉州府,“晋江县知县彭国光”历史上也确有其人。

经查询,龚一清则是明代义乌县松门里人,任提刑按察使司副使,万历十一年他巡按福建。仅一年,福建的吏治就为之一新,民风也好转。杨四知则是明末医家,官至文林郎,也曾到过福建。

“综上推测,石碑时代可追溯至明代。”刘志成介绍,石碑上的官名监察御史相当于如今的中央巡视组成员,知府相当于市委书记、市长,“官员为监察御史立传并不多见,可能是这些官员为泉州做了比较大的贡献,百姓为了表示感恩,向衙门申请立碑。”

刘志成表示,目前保存下来的石碑越来越少,希望对这一石碑能加以保护,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当时的史料。

来源:东南早报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