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新府口巷里忆望族:巷东昔藏左宗棠祠 巷西隐居晚清望族

2016-12-02 11:23:45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府口里忆望族

新府口52号中西合璧的古宅院,入门处镇宅的袖珍宝贝引人注目。

新府口巷,东起南俊路,西至玉犀巷,整条巷呈L形。

巷名据称与施琅将军有关。清初,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所建的府第出口在此,坊间称之为“府口”。为了与泉州府口区分,遂加个“新”字,故称新府口巷。然而,岁易时迁,如今的施琅府第门牌上却已是“玉犀巷”。

这里曾经遍地古迹。巷东有闽浙陆路提督石栋的故居,也曾是泉州五中最早的前身“泉州府官立中学堂”部分校舍所在地,旁边则是史上著名的左侯祠(左宗棠将军祠堂);左侯祠之左,有一程厝祠,是晚明程氏族人以泉州无程颢、程颐祠堂,因此集资创建兼作程氏宗祠;巷中有始建于西晋的元妙观、炼丹井;巷西有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后裔、清末举人苏镜潭故居和洋房“迟香楼”,而这一片均曾是清朝大臣黄宗汉的土地,苏黄两大家族联姻,成为有名的晚清望族。

古巷也曾立有多座牌坊,绣衣坊是因宋代进士、广东道监察御史杨注故居在此而立;耆德坊则在绣衣坊西边,是为知州程卓为左司谏、宝谟阁直学士杨炳力立;还有公惠坊,是宋代龙图阁学士柯述帅师闽粤时所立。

巷中名人辈出。从宋代吏部尚书石起宗、宋代广东道监察御史杨注、宋代龙图阁学士柯述、宋知州程卓,到清末举人苏镜潭,还有泉州为数甚微的早期油画家颜国祥……

□本期执行:早报记者 张素萍 许钹钹 王柏峰 文/图

巷东昔藏左宗棠祠 巷西隐居晚清望族

“早上5点多去开元寺练气功、太极拳,傍晚到中山公园散步,其他时候就跟老伴一起打理小卖部,照顾儿孙,一晃眼三十来年,平静而祥和的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 ——郭介森

“每到下午4点或4点30分,石家就会将大门打开,供邻里进出取水。取水的队伍常排得很长,直至晚上方歇。” ——石文峰

走在新府口,我们惊讶于东街竟也留有如此原汁原味的老街巷。虽然此巷很多古迹早已泯灭,但左宗棠祠、苏廷玉后裔以及晚清泉州望族们的辉煌往昔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依然健在的清代古厝里、门楣上的“皇恩衍派”,还有街坊邻居的口耳中,代代相传。

住在巷子里的居民们,只要推开某一扇门,就能瞧见1700岁的元妙观,冬日暖阳下,观里香雾缭绕紫气浓,在街坊心中开出花来。

古厝别有一番“陋室”的情趣

新府口82号

苏廷玉后裔故居 深闺大院迟香楼

如果不是老宅侧面高耸的燕尾脊,如果不是街坊热心“相拍报”,站在巷中很难发现新府口82号里别有洞天,更难以知晓这竟是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的后裔——泉州末科举人苏镜潭故居。

而只有走近了,才会发现这里生活的步调,很慢,很慢。

深闺大院迟香楼

苏家儿郎迎娶黄家女

穿过苏家柴门,一个大而深的院落映入眼帘。

院子四周,是散落的各种绿色盆栽;柴门左手边是一面有着鎏金大“福”字的风水墙,那是苏镜潭亲笔题撰的;院子正中,立着一株古朴沧桑的龙眼树,枝干苍老虬劲,宛转腾挪而上,旁边摆放着两具石磨。

院子的右手边,是一栋两层楼高的洋房,房子柱子和墙壁上的雕花纹饰,带有明显的南洋风和时代感。

苏家媳妇说,民国三十三年,祖先苏镜潭从清朝大臣黄宗汉后裔的手中,买下这块地并盖房,作为儿子与黄宗汉家族的小姐联姻住宅,名曰“迟香楼”。苏镜潭是苏廷玉的后裔,与黄家结亲称得上是“门当户对”。

一株龙眼树蜿蜒而上,左边是苏镜潭手书鎏金大“福”字

调素琴阅金经

正厝“锦洞天”古色古香

大门院落的最后,是另一道门,门楣上书“锦洞天”。门后的世界别有洞天,这里既是苏镜潭故居的正厝,又是在业界小有名气的“十方别院”,也是85后青年金刚的梦想开始的地方。

天井翠绿葱郁;厅堂有鎏金八仙桌,两侧是左右厢房,分别被改造成琴房和禅修的卧室;榉头则成为简易厨房和餐厅。

古厝墙上,“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的书法作品,笔画清秀苍劲;榉头木门上,一幅鲤鱼戏荷图,清新雅致;琴房中,三尺国画墨竹图,隽永清雅……满屋的山水画作品,与厅堂门槛前的那张素琴相互映衬,活脱脱现代“陋室”。

调素琴,阅金经,这就是金刚生活的日常。金刚原名邱福波,出生于1985年,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待了六年,在阅尽繁华之后,他辞职了找到这座古厝,修整一番后,取名“十方别院”,不定期举办古琴雅集、观影会、插花、围棋、书法等课堂。

厢房被改造成琴房

古厝逾百年历史

曾藏有皇帝圣旨

苏家媳妇告诉记者,古厝至今已有百余年,若加上迟香楼,共约600平方米。“历史上这一片地都属于黄宗汉家族。”苏家媳妇说,“清末民国,苏家还曾出过女诗人名唤黄铁梅。”

“以前家里藏有皇帝的圣旨,可惜‘文革’时被毁。”苏家媳妇一声叹息。

经查询,苏镜潭,字菱槎,是光绪廿八年(1902年)举人。作为苏廷玉后裔,苏镜潭后来去台湾,吟咏不绝,终成《东宁百咏》一册,后归居泉州为弢社社员,1939年病逝。他曾编纂《南安县志》,如今其在闽台两地寺庙、古迹都留有手泽,为两地民众所熟识。

以前的正大门处,只剩两条石柱的痕迹

新府口12号、16号

深巷碧梧轩

寂寞提督史

绕过观东巷,蜿蜒的小路尽头,我们寻见了新府口石氏古厝的边门。这里是闽浙陆路提督石栋的故居,也曾是泉州五中最早的前身——“泉州府官立中学堂”部分校舍所在地。如今,庭院败落,古井徒留,原本设于新府口的大门,仅留一对石柱、一层石阶嵌于钢筋水泥中成了围墙一堵。

清三品提督遭抄家没落

石家祖上是清咸丰年间官居三品的闽浙陆路提督石栋,府第称碧梧轩,占地之广,后人也说不清了。

“以前大门在新府口,门口一对石狮子改造时被埋入地下,几层石阶进入大门后,两侧是马房,大概就在现在新府口48号大院内古榕树到停车场这一片。”石氏后人石文峰介绍,现存石宅只有五六百平方米。

石文峰的堂哥石应山对自家的历史更为了解,他们曾听先辈讲起,石栋是咸丰皇帝手下官员,后遭慈禧太后罢黜流放,石家也被抄家,后经石栋部下连番求情,石栋官复原职,但在返泉途中病逝,“据说抄家时,值钱的金银都往屋后扔,所以有‘王富从石来’的说法,当时大厝后面住的是王姓人家”。

经抄家风波后,加上有后人染上鸦片,逐渐将家产变卖,石家慢慢没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石家大宅经过翻建,清朝古厝今已不存,仅一口百年古井徒留。几十年沧桑,院中出砖入石的围墙也已成断壁残垣。石家兄弟回忆,自他们懂事以来,不管泉州遭遇怎样的大旱,自家这口井从未干涸。当年,井水可供周边几十上百户人家取用。每到下午4点或4点30分,石家就会将大门打开,供邻里进出取水。

泉州五中创校租为校舍

鲜为人知的是,石宅还曾是泉州五中的创校校址所在。

泉州五中创办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是福建省最早开办的八所新式公立中学堂之一,也是泉州地区第一所公立中等学校。

泉州五中官方网站介绍,自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以来,“废科举,兴学堂”呼声遍及全国。泉州为福建八府之一,创办中学堂势在必行。当时,泉州知府金学献奉省方之令延请邑绅陈棨仁、李清琦二翰林为总办,租赁新府口左侯祠(左宗棠将军祠堂)及石栋府第碧梧轩的一部分为校舍,创立学堂,这也就是五中最早的前身——“泉州府官立中学堂”。

大院里两株榕树,已不见左宗棠在泉州办公行署的痕迹

新府口48号

今日清幽大院

昔藏左宗棠祠

“前田宫后门一出来,就是‘前田甘水’,那口水井从来不干涸,附近居民饮用水、洗衣服等都在井里取水。前田宫内供奉观音的鲜花,也从井中取水供养。”叶颂华说。

新府口48号与石家大宅一墙之隔,两者关系千丝万缕。48号大院曾先后作为解放军第180医院、泉州市人民检察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科联等单位办公地点。寻访时,大院大门紧闭,门卫说这里将装修,之后泉州市公安局部分科室将入驻办公。

左侯祠(左宗棠将军祠堂)几乎成了新府口的一张“名片”,早已为人熟知,原址就位于48号大院。进入大院,人去楼空,院中六株古树兀自随风摇曳。左侯祠就位于靠近大院左侧两株古树的后面,现在是车库。

据称,左侯祠原为清湘军首领左宗棠同治年间奉命节制赣、闽、粤三省军务时驻泉之行署。离任后,官绅以之为生祠。“相对现在祠堂的雕梁画栋来说,那是一座比较古朴的生祠,但有四根大柱子,一个人抱不过来,中间是一座土像,还有一块牌子,土木结构,屋顶盖着红色的瓦片。”石应山记得,小时候他和小朋友常到左侯祠玩耍。

“文革”时,左侯祠被拆,只剩一个外壳,后来1980年当地建民房,左侯祠废。

大宅精美雅致,中西合璧的砖雕装饰都得到较好的保留

新府口52号

八九十载老房子

中西合璧仍夺目

新府口与观东巷交叉路口,有一座两层中西合璧住宅——郭氏宅第。几次三番探访,终于得遇郭氏后人郭玲玲。郭大姐介绍,宅第由祖父郭鸿益建造,一楼中式,二楼西式,至今已八九十年,每年吸引不少寻访者拍照。

郭鸿益早年在外经商,据称以经营纸张、布匹等贸易为主,晚年回到泉州,进入花桥善举公所(即花桥慈济宫)。自清光绪年间始,就有泉州绅士及商民于花桥宫内倡设泉郡施药局,博采药源,广施民众的传统,清光绪二十三年改称花桥宫善举公所。

“那里主要是做赠药施医、施棺救济等慈善事业。”郭玲玲说,到了她父母这一辈,父亲郭桂生、母亲郭琼史都是教员。到了他们这一辈,弟弟郭大展是港商,早年返回泉州创办五丰美姜茶公司,至近年年事渐高才关了厂房。

郭氏大宅精美雅致,大门两侧的壁画虽已模糊,但花草、鸟兽、麒麟的影子仍隐约可见。推门而入,门窗上双层木雕、墙壁上砖雕也仍有较好的保留。

二楼是典型的西洋风格,还能看见当年从意大利进口的精美花砖和远洋跋涉而来的坚实木头。据说,二楼房间的地板是当时很是时髦的“水洗砖”。

郭玲玲记得,天井四周曾有立体砖雕,“文革”时被红卫兵拿锄头铲掉,厅堂门柱上本刻有一副对联也已没了踪影。以前天井上方,一座铁拱桥连接两侧,大炼钢时期被拆除,后考虑到家中孩童安全,简单盖上了一个大铁架。

天井里植株绿意盎然,为古厝增添勃勃生机

新府口76号

油画家留学日本

归国办美术院校

苏镜潭故居的斜对面,新府口69号、71号,也是一座闽南古厝,这里是泉州为数甚微的早期油画家颜国祥的故居。

打开虚掩的木门,古厝天井里的绿色植株开得正繁盛,一只大黄狗悠闲地蹲在石阶上摇尾巴。午休过后,古厝屋主颜先生刚刚归来,古厝古朴又安静。

与其他闽南古厝相似,颜氏古厝同样有天井、厢房、厅堂、榉头等。“清末至今,总共三进,面积600多平方米,基本保存了最初的模样。”60多岁的颜先生说,他祖上是西洋画家颜国祥,“他与孙中山先生、宋子文先生等很熟,比徐悲鸿还早留学日本”。

据记载,泉州很早就接触到西画启蒙,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创办了公立溪亭艺术专科师范学校。这所主要教授水彩画的学校,就是由早年留学日本的画家颜国祥和陈家楫共同创办的。

那个时代,泉州的前辈油画家为数甚微,颜国祥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出生于1887年,民国初年留学日本并毕业于日本师范学校美术科,学成归国后创办了溪亭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抗战期间直至解放初期,他先后在泉州培元中学、泉州工艺传习所和清源书院等校担任教职。

“一身的白西装、白皮鞋、白礼帽,手持文明杖的行头,成了泉州当时文明和文化的一道风景。”这是留存下来的杂志对颜国祥的描写。据悉,颜国祥的绘画风格趋向于古典写实主义,造型严谨、画风朴素、色彩单纯而富有表现力,画面侧重于光影的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今,他的油画作品被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

据传,炼丹井从不枯竭

新府口58号

元妙观炼丹井

曾用来煮“黑烟” 

新府口58号民居,与元妙观相连;民居门口有井,上书“炼丹井”。

“以前天宫观(元妙观的俗称)有七口井,名叫‘七星井’。”80岁的张阿婆说,她家祖上是元妙观的守庙人,所住之地也紧挨元妙观。早年的炼丹井不含碱,可用来煮“黑烟”,“‘黑烟’就是鸦片,门口这井从不枯竭”。

《泉州古城踏勘》介绍,以前市区东街元妙观内有7个排列成北斗七星状的井,存留至今的仅四口。而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七星井”原来是有名的“炼丹井”,相传为观主吴崇道人用于炼丹。

【古巷拾遗】

程氏宗祠,俗称“程厝祠”,在新府口左宗棠祠堂之左。晚明程氏族人以泉州无程颢、程颐祠堂,集资创建,兼作程氏宗祠,今废。

绣衣坊,《八闽通志》云:在南俊巷转玄妙观前街(今新府口一带)。宋以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广东道监察御史杨注故居在此,因此立坊。弘治尚存,后废。

耆德坊,在南俊坊转元妙观前街、绣衣坊西。宋知州程卓为左司谏、宝谟阁直学士杨炳力立。弘治尚存,后废。

公惠坊,初名“帅节坊”,在元妙观前观下巷。宋以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龙图阁学士柯述尝帅师闽粤,其居第在焉,里人为其立坊,后改名公惠坊。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