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清末商人陈乔木之孙陈基立:守护古厝60载 留住城市记忆

2016-12-16 10:54:5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陈基立向记者介绍陈乔木故居后落的二层楼房

富商之家 见证城南繁华

聚宝街兴起于泉州港最为鼎盛的宋元时期。当时,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刺桐港也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贸易港口之一”。那些载着奇珍异宝来到泉州的“番船”,顺流而下由后渚港进入晋江,经公式埔、法石直入顺济桥码头停泊,然后用小船把货物经圆通港载到如今的车桥头起卸,就近在这条小街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来自五湖四海的珍奇宝物都汇聚在此。泉州俗语“南门兜、挤烧包,挤不过路角头”,反映了当时城南的繁华程度。

年轻时的陈乔木家境贫寒,靠给人帮工积攒了一点资金后开办了“真裕源”号米栈,颇具盛名。而后长子陈朝宗开始拓展“南北干货”的生意。生意鼎盛时,陈乔木购置了中山街、聚宝街的多处店面、房屋,其中就包括这处红砖古厝。

据陈基立回忆,陈乔木身材高大,勤劳节俭,伙食并不特别讲究,每顿是“三大海碗”的稀饭,修建古厝后落时常常亲自搬运沙土以节省开支。陈乔木还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即便是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陈家生活拮据之时,只要城南“八舍后尾”巷的搬运工人有求于他,他都会解囊相助。新中国成立后,陈乔木响应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捐出自己的大部分资产,在安溪湖头参与了冶炼厂的创办。

虽然陈乔木只上过两三年的私塾,文化程度不高,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陈基立和他的父亲都传承了陈乔木的书法特长。在红砖古厝的入门处和正厅挂着十多幅行书作品,均出自陈基立之手。“这些都是一个多月前才挂起来的。对于古城古厝来说,充满古韵的书法是最合适的装饰物。”陈基立如是说。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