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公园污染综合治理刻不容缓,民盟泉州市委员会拟提交建议
多管齐下治污 打造靓丽西湖
西湖是泉州市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去年3月,市民陈先生在泉州市区西湖公园散步时,发现公园C湖的湖水变得像墨水一样黑,旁边的A湖、B湖则是一片青绿。泉州西湖湖水变黑一事,一时间成为坊间关注的热点。位于泉州老城区西北角、水域面积达82.28公顷的泉州西湖,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更是泉州市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宜人的环境和清澈的湖水遭到污染,整个城市的景观将失色不少。为此,在今年泉州市两会上,民盟泉州市委员会拟提交一份《关于对西湖污染综合治理的建议》。
■记者 李波玲 王柏峰 文/图
【现场走访】 多种因素影响 湖水有污染倾向
泉州西湖由三片相对独立的水域组成,即A湖、B湖和C湖。全湖有3个水闸,其中1号水闸位于C湖南岸,横跨西湖街,为出水通道;2号水闸位于C湖东北侧,靠近西湖公园东门为博东路边浔美渠(或称C段排洪沟)进入西湖的通道;3号水闸位于A湖西岸,为水道入水口。
西湖的主要入水来自C湖的2号水闸,2号水闸入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西湖湖水的水质。2号水闸,其上游水源包括两部分:一是清源山南麓、附近城乡接合部雨水汇集而成的自然水流或洪水;二是附近工业区工业排污、沿渠居民的生活污水等有机质、金属离子含量较多的污水。
近年来,受2号水闸上游渠内水量减少、工厂偷排、居民生活习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湖湖水有出现污染、变黑的倾向。
【委员建议】 考虑治污利弊 多管齐下整治
民盟泉州市委员会经现场取样化验,发现在西湖2号水闸附近水域内,铁、锰、铜、锌、镉等金属离子超标,生物多样性已基本消失,属于典型的由于外源有害污染造成的黑臭水体。因此建议充分考虑传统治污方式的利弊,在2号水闸附近的C湖部分区域建立前置库;建立净化生态区,覆盖面积从前置库下侧至C湖流出沟渠之间划定一定区域,各生态区的功能与其生物组成相匹配,且各有不同,力求多样化、组合后成为一个整体。
另外,开设休闲垂钓区,并加强后期维护和管理,可委托专业生态监管机构,定期对C湖主要观测点的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进行观察、测定并记录,作为对C湖生态系统净化与恢复能力的综合评价。
【部门回复】 建立协作机制 理顺给排水通道
“感谢委员们的关心与建议,我们将进行严格论证。”据泉州市西湖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湖公园的另一个名称是“泉州市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管理处”,所承担的市区西北片区7.5公里排洪沟渠分为A、B、C段。其中,A、B段清淤工作已于2016年完工,C段清淤及A、B、C段护栏的加高工程将于2017年2月底前完工,届时将有效解决周边片区垃圾乱扔造成水质污染现象,进一步改善水质。
“我处一直以来都认真贯彻泉州市委市政府及市公用局领导关于排洪沟及C湖黑臭水体整治的批示精神,与上游的北渠管理处和下游的晋江河道堤防管理处建立联防联动协作机制。”该负责人介绍,通过这样的机制,理顺补水排水通道,有效改善西湖生态,同时提高了应急排洪排涝能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两方面工作。一是理顺上游泄洪补水通道,解决“进”的问题。西北洋管理处与北渠管理处商定,在枯水期湖区水位降低,达不到景观水位、湖区水质污染需更换湖水、北渠上游水位达到5.25米需开闸排洪时,两个单位联防联动,对湖区水量进行合理调度。二是理顺下游排洪排涝,解决“出”的问题。西北洋管理处与晋江河道堤防管理处商定,雨季湖区水位达到警戒线或接市防汛办台风预警需提前腾出库容,台风暴雨期间,需分洪泄洪,湖区水质污染,需更换湖水等情况下,堤防管理处进行开闸排放。
“一进一出”通道的理顺,管理处湖区水体保护应急处置和排洪排涝的能力也会大大提升。“按西北洋管理处目前水体处置联动机制,最快可在48小时内对湖区208万立方的湖水进行更换,使湖区水质达到国家Ⅱ类地表水标准。”该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