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狮胸部刻有“治八殺”字样
本报讯(记者 刘文艳)泉州海丝申遗洛江区考察点工作小组办公室近期启动了洛阳桥文物及史料的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一批反映洛阳桥历史的文物、史料。1月6日,《泉州晚报》刊登了《洛阳桥文物及史料征集》的新闻后,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
昨日,记者从泉州海丝申遗洛江区考察点工作小组办公室获悉,已有不少市民打电话咨询并提供线索。其中,已经有热心市民将收藏的一对石狮子和石龟展示出来。
狮形石敢当见证历史变迁
“圆眼凸出,鼾头宽阔,大嘴龇咧,露出尖锐牙齿……”近日,记者在洛江见到这对石狮子。狮子高约80厘米,宽40厘米,单只的重量达300多斤。母狮前脚下有一只小狮子,小狮子面部表情雕刻得栩栩如生,母狮胸部刻有“治八殺”的字样;公狮则口中含珠,右前脚下踩着一个绣球,胸前刻有“石敢当”字样。在“治八殺”和“石敢当”字样的旁边还有一些雕刻的痕迹。据介绍,这对狮形石敢当是居住在洛阳桥附近的热心市民提供的,石狮上雕刻的很多文字和图案已模糊,但能辨出“道光七年”字样。
据了解,石敢当本来名字是“泰山石敢当”,是辟邪、压风、平浪、制煞之物,最早载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此外,据宋代人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载: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令张纬维修县治, 出土一块石碑,上刻:“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诸字,是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史料。
石敢当后来伴随着鲁人的远行,传播到了全国各地。“石敢当”文化也伴随着中原人六次迁闽,来到了福建。在泉州,被雕刻成狮形的石敢当也被称为风狮爷,多为石雕,其造型尊尊不同,各有特色。此外,一般为单只,但也有双只的,两狮以“雌雄狮”、“母子狮”为多,个别有“父子狮”。
公狮胸前刻有“石敢当”字样
洛阳桥相关石构件及史料呈现
除了这对狮形石敢当,居住在洛江区河市镇的陈先生也将自己祖上流传下来的一只石龟展示出来。据介绍,陈先生的祖辈是渔民,一直在洛阳江打鱼,石龟是陈先生的爷爷打鱼时从桥下捞上来的。石龟长约50厘米,宽30厘米,重量达80斤。石龟的眼睛、嘴巴、鼻子和龟背上的纹路都雕刻得非常精细,用水浇在龟背上,隐约可见图形雕刻的痕迹。
除了与洛阳桥相关的石构件外,泉州的民间收藏家蔡其呈在看到洛阳桥文物征集的公告后,第一时间联系了泉州海丝申遗洛江区考察点工作小组办公室。据了解,今年56岁的蔡其呈从10岁左右就开始收集与泉州历史相关的文物、史料。
针对洛阳桥,蔡其呈的收藏品包括民国早期的洛阳桥地图、民国的洛阳桥照片,以及一些与洛阳桥相关的书籍。他希望,自己的这些收藏,能够让泉州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航海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
热心市民鞠先生在得知洛阳桥史料征集的信息后,也积极提供了线索。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一个朋友收藏了洛阳桥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以及清代乾隆年间关于洛阳桥修缮记录的一本《万安会簿》。
泉州海丝申遗洛江区考察点工作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市民提供的文物、文字史料,前期将先进行信息登记,后期将组织专家对拟征集品进行鉴定,并根据专家鉴定结果及文物、史料收藏者的意愿,办理文物、文字史料的捐赠、借展等相关手续。
征集活动将持续到3月31日
作为助推洛阳桥海丝申遗的一项重要工作,洛阳桥文物及史料征集将持续到3月31日。征集范围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与洛阳桥有关的文摘、文集、手稿、抄本、图片、老照片等相关文字史料;二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洛阳桥及其附属文物的建筑装饰、石构件等实物;三是与洛阳桥相关的各种老物件。
此外,主办单位还将组织专家对征集来的文物、文字史料进行点评,评选出10件“洛阳桥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料”,对文物、文字史料的收藏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并颁发证书。参与奖若干名,每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如果您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洛阳桥“海丝申遗”,如果您或者您的亲友有洛阳桥相关的物件和史料,您可以直接与泉州市洛江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泉州市洛江区政府大院前楼524室)联系,或提供相关线索。联系人:陈晓荣、潘鸿莲(电话:0595-22631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