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领导领衔提出建议提案
本报讯(记者 陈林森)连日来,市领导郑新聪、康涛、陈万里、林万明、许文贵、吕刚、骆沙鸣、陈益等,结合工作实际,各自以代表、委员身份领衔提出一系列建议、提案,在省两会平台上传递推动发展的泉州声音。
支持泉州引进科技创新平台和培育高层次人才
泉州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和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进和建设了一批高水平新型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集聚1000多名院士及各行业专家。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泉州庞大的制造业相比,科技创新平台少、研发力量薄弱、覆盖范围不广、院校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需求不对称、专业人才紧缺等“短板”问题仍较为突出。建议省里支持泉州在新兴产业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引进、合作、共建一批新型科研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制定实施以激励创新为核心的分配政策,在研发自主权、经费预算、兼职兼薪等方面,提高科研人员受益分享比例;对走出科研院所、院校到技术成果转化第一线开展服务的科技工作者,在评定职称时给予政策鼓励;对回国工作、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开设出入国境简便通道。
支持发展集成电路和高端智能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成电路和高端智能装备是我省我市“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泉州市于2016年引入晋华集成电路存储器生产线建设项目,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大基金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规划建设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园。晋华投产后可带动上下游聚集发展,形成千亿产业集群。面临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建议省里集中整合省级有关专项扶持资金对集成电路内存芯片和上中游设计、封装测试项目予以扶持。
高端装备产业方面,近年来,泉州大力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洛江、晋江、南安智能装备产业园,形成“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293个、高端装备产品41个。建议省里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尤其是智能装备、数控装备,在招标确标和直接采购资格认定上予以“首台套”设备支持。
设立新技术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今年,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新常态,立足供给侧,以新技术、新业态在传统产业上的应用为突破口,积极先行先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新技术的研究尚远远满足不了各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而且新技术的研发周期长,在科研装备购置、生产运营、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巨大;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人才缺乏,对新技术的承接能力十分有限。建议省里设立新技术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推动新技术的研发与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包括支持高校院所和公共服务平台研究新技术,在科研装备购置、科研活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泉州市积极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国家工信部已于2016年11月30日正式批复泉州市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制造业大而不强、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和资金制约等困难。建议省里在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推进中,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向工信部等部委争取“中国制造2025”重点工程、试点项目落地泉州;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用于泉州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数控一代(智能一代)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在今后产业布局中,优先支持泉州发展高端制造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支持泉州引进更多的高端制造业项目,特别是对泉州产业补短、补缺的重大投资项目。
支持泉州医高专升格为本科医学院
泉州市是经济大市、人口大市。近年来,我市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卫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但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尽管泉州共有高职和本科院校18所,但是没有一所医学类全日制本科院校。建议省里支持泉州将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组建泉州医学院,立足泉州、辐射全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医学本科人才,尤其是妇产、儿科、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人才,为泉州市乃至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降低泉州湾大桥收费标准
泉州湾大桥项目是全省最大的跨海湾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在泉州城市规划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泉州湾大桥当前收费标准较高、群众接受度较低,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够理想。适当降低主桥收费标准不仅能诱增车流量、增加通行费收入,还能缓解后渚大桥、泉州晋江大桥拥堵状况。建议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着重考虑降低大桥收费标准,充分发挥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
加快新型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中介组织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然而,我省还存在农业科技中介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能力较弱等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议省里支持培育和完善我省科技中介组织机构和农业示范企业,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体系能力建设,不断优化科技中介发展软环境,满足日益增加的农业技术需求和农业技术供给。
|